五年前,湖北向國家承諾全面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單位GDP能耗要下降16%。
五年后,湖北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和“五小”企業關停任務,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22%左右。
這份成績的背后,是湖北肩負“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篤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狠勁調整結構的勇氣,出實招順應民意的決心。
在這份成績單里,大冶市在“五小”企業關閉中領跑全省,獲得湖北省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縣(市)第一名。
“銅都”大冶,在唐朝時因“大興爐冶”得名、建縣,千百年來,地下財富源源不斷地運出,留下的卻是一座滿目瘡痍的“資源型枯竭城市”。
湖北省人大代表、大冶市委書記李修武說:“壯士斷腕,千余家‘五小’企業徹底關閉,在2013年拆除217家的基礎上,2014年大冶又關閉了92家,實現全域無‘五小’。由此,減少工業產值近300億元,稅收6.5億元以上!
斷電源、拔桿子、拆機子、毀池子、拆房子、平場子……如今,大冶伸出“鐵拳頭”果斷揮向上千家“五小”企業,換來了藍天白云,“光灰的大冶”逐漸成為歷史,同時也為可持續、健康、綠色發展騰出環境容量,過去“一礦獨大”的經濟增長模式被新興產業逐步替代,大冶連續三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市”。
不僅是在大冶,湖北省節能減排的“鐵拳頭”全面出擊:對武漢市等17個地方實施減排預警,對黃岡市等5個地方政府負責人實施約談,對宜都市等12個縣市區通報批評,對鄖陽區等16個縣市實施環評限批預警。
鐵律條鎖定碧水藍天凈土
省長王國生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強調,湖北既肩負“一庫清水北送”、保護長江中下游生態的歷史重任,又面臨傳統工業比重大、節能減排任務重的壓力。
為此,湖北制定了“三大計劃”,推行“碧水工程”、“藍天工程”和“凈土工程”的行動計劃,讓“綠色”不再是軟指標,而是硬約束。
同時,湖北全面實行建設項目新增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對火電、鋼鐵、水泥、造紙、印染等高污染行業實施行業總量控制,禁止環保設施未落實到位的建設項目試運行。省環保廳對115家省級及以上開發區通過了規劃環評審查,依法否決不符合總量準入、環保政策要求的項目300多個。
在政協湖北省十一屆四次全會上,湖北省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建議,采用綠色GDP的評估方式,進行生態審計,把官員“烏紗帽”和綠色GDP聯系起來。
促就業穩住下崗人員民心
“五小”企業被關閉,落后產能被淘汰,失業人員何處去?
湖北省人大代表黃從新“呼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必須關閉污染企業,更好考慮好關閉企業人員的安置工作,不能只顧眼前,不看長遠!
在大冶經濟開發區內,有近三分之一的企業是當地礦老板轉型后所興辦;在漢江灣古田生態新城,新引進的企業招工要優先考慮硚口老工業區的失業群體……騰籠換鳥、清理僵尸企業,“老產業”煥發出“新活力”。
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漢市硚口區財政局局長張智介紹:“‘十二五’期間,古田老工業區內99家化工企業全面實現停產外遷及廠區搬遷騰退。硚口徹底告別化工時代,也迎來了大量的失業人員,我們一是通過社區專干、群干和公益性的職位吸收部分土生土長的工人,二是在當地轉型升級后,企業招工優先考慮這些失業群體!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穩住淘汰落后產能中失業人員的飯碗,被寫進2016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一盤“促就業”大餐隨之端出:健全促進就業創業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切實做好淘汰落后產能中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困難群體就業援助。繼續落實好援企穩崗、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
鐵心鐵意力破發展“腸梗阻”。生態大省湖北,作為祖國版圖上最具綠色發展條件的區域之一,“十三五”的GDP節能減排的成績單是否依舊漂亮,下個五年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