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于“進一步加快實現經濟發展由數量增加為主向質量提升為主、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真正走出一條結構優、質量高、效益好、能耗少、資源省、污染輕的科學發展之路”,渤海新區正以創新發展與節能減排為抓手,在“好”與“快”的發展變奏中更加活潑。
園區轉型風起
“新區猶如一張白紙,我們要在上面描繪最美的圖畫,開創一番亙古未有的偉大事業,不能急功近利、貪功冒進,而要按照科學發展的理念來謀劃、推進!辈澈P聟^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對于正在崛起的渤海新區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意味著在保持產業特色的基礎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項目謀劃和引進時注重發展循環經濟。
對此,渤海新區編制了《全區循環經濟實施方案和發展規劃》,凡是能夠形成循環產業鏈的項目,優先批辦進區;能夠構成循環產業鏈的企業,都要在同一規劃區內安置。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渤海新區進一步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理順相關產品的上下游關系,逐步形成并推行了企業內產業鏈循環、企業間產業鏈循環及科研技術要素層面企業間循環等模式,實現了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
以滄州臨港化工園區為例。
按照“基礎設施共有、相關企業共聯、有效資源共享、環境污染共治”的原則,滄州臨港化工園區正在逐步構建企業和園區的動態循環體系。從原料、中間體、副產品到“三廢”實現綜合利用和零排放,從企業自身的清潔生產到園區所有企業的整體循環,均處在優化的系統控制狀態。
渤海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渤海新區始終致力于循環經濟的打造與滄州市強烈的節能減排發展意識不無關聯。
有業內人士表示,節能減排,離不開創新。在當前經濟發展開始進入高成本、高約束時代的形勢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節能減排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對于滄州顯得更加迫切。
目前,渤海新區正在加快打造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特征的全國新型工業化基地,既有效地緩解了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壓力,又為今后發展樹立了樣板。
“高門檻”選項目
為完善和豐富產業鏈,做大做強循環經濟,滄州臨港化工園區還制定了“三期建設”計劃。
從2004年起,分三期投資180億元,建設項目43個,形成石油化工、氯堿化工、鹽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相結合,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實現了園區資源的合理配置。
同時,該園區還對“三廢”統一處理。園區的水、電、路、通訊等也統一布置,努力實現水資源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產業一體化、物流一體化、事故安全和應急處理一體化。
在眾多項目的投資規模和優厚回報面前,渤海新區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堅決壓縮高耗能、高污染類項目,對達不到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的項目,投資主管部門不予審批、核準或備案,一大批高耗能項目被拒之門外。
“近幾年,新區在項目選擇中堅持高門檻,重視和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大項目、好項目,排斥和限制與之相背離的產業項目,不留任何余地!辈澈P聟^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面對日趨復雜的發展環境,只有在發展效益上做“加法”,能源消耗上做“減法”,經濟發展步伐才能走得更為穩健。
“循環經濟從進入人們視野的那天起,就成為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籌碼’”。張國棟認為,循環經濟要真正變為現實,關鍵在于引導。
事實上,已意識到這一點的渤海新區,通過對資源的優化整合、對優勢的認知挖掘,編制了循環經濟實施方案,圍繞油、化、煤、鹽、鋼、水、電等要素,形成上百個循環鏈條。已經實施的有海水淡化、濃鹽水綜合利用,粉煤灰、電石渣、鋼渣開發新型建材,PVC、TDI液氯循環利用等一大批循環經濟項目。
與此同時,采取政策激勵、資金扶持、技術保障、項目儲備、考核監管等措施,建立起了循環經濟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
“鏈重環輕”產業模式
目前,一個企業內部“微循環”、企業之間“小循環”、園區之間“中循環”、整個新區“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布局已漸漸明朗。由此,從原來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或者說單個產業中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轉變為產業鏈的整體運作。
近年以來,渤海新區對園區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向縱深推進,新區呈現出鮮明的產業“生態化”特征。
以中海油為例。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廠區內的采暖爐不見了蹤影。原來,公司將重油催化裂化裝置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剩余熱能進行回收,用于辦公樓、綜合樓及各個辦公場所采暖。利用裝置余熱采暖,每年可節省原煤480噸,既達到了節能目的,又減少了廢氣排放。
“對于‘增’‘降’雙贏的追求,已經成為渤海新區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常態!睆垏鴹澅硎菊f。
有跡可循的是,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聘請國家級專家對滄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聚海分公司、瀛海(滄州)香料有限公司、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重點企業實施自動化控制及安全聯鎖技術,近期可全部完成自動化升級改造。
隨著一大批支柱型的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戶、開工建設或投產,渤海新區潛心謀劃的產業循環體系也步入正軌。
隨著上游產業的發展和完善,新區后續產業發展重點是:放在產業鏈條環與環、鏈與鏈之間的重大節點項目上,發展循環經濟;在發展高端、高附加值等下游重大項目上,打造“鏈”重、“環”輕的產業結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