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在政策刺激、事件催化、業績利好提振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環保板塊總體表現相對較強,環保工程及服務指數、環保設備指數以及水務指數分別跑贏大盤。而在政策持續加碼、監管執法強化以及創新模式逐步發力的推動下,環保訂單加快釋放并實現業績兌現,行業整體保持較快增長,盈利表現較為優秀。
“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將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氣水土三大行動計劃有望全面推進深入實施,在此帶動下,環保行業將延續高景氣度。作為環保“十三五”開局之年和全面推進治污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 2016 年預計污染治理將重點圍繞三大環境戰役展開,各重點治理細分市場有望獲政策持續加碼推動而加速發展。因此,建議以三大行動計劃為主線,著眼于市場潛力大、行業發展將提速的細分領域,來把握相關投資機會。
PPP引領訂單紛呈,并購不斷促業績增長
在環境治理壓力和資金瓶頸的矛盾面前,PPP模式應運而生。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放寬市場準入,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2014年9月出臺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43號文)更是首次為PPP指出了一條可行性道路。2015年是PPP大力發展的一年,多家環保類上市公司借助政策春風都簽訂了大金額的生態環保類PPP項目合同,訂單總金額超過500億元。
多重政策推動助行業市場化發展
主要依賴于政策推動、企業減排治污動力不強、考核標準不科學是環保行業過去在成長性上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環境“只有治理,沒有效果”的主要因素。隨著社會對環境要求的逐漸升高,監管部門逐步認識到了往日粗放的點源治理和總量控制并不能對行業進行有效的規范,必須通過市場化手段達到企業自主減排,最終實現改善環境質量目的。近年來政策推動行業市場化政策頻出,如提高減排標準并將收費標準與治理成本掛鉤,將政府補貼費用與治理效果掛鉤,通過推行排污權交易量化減排的價值,通過第三方治理和第三方監測提高環境產業的效率和市場化程度,使整個環保產業在市場化的大潮中實現更有意義的良性競爭。
我國環保行業起步較晚,企業規模普遍不大,在技術和運作經驗上與國外成熟企業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以及環保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跨出國門“走出去”是企業注定需要面臨的選擇。自從“一帶一路政策”提出后,2015年我國環保企業海外并購數量明顯增加,映出我國環保行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做大做強的決心。
我們認為國際化是環保產業要走的必經之路,通過收購海外企業,不僅可以迅速進入他國市場并擴大市場份額,還可以有效利用被收購企業的各種現有客戶資源和品牌渠道優勢,實現資金、技術、經驗的完美結合,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