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十二五”收官前夕的一次重頭會議,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備受矚目。
在分析當前困難和挑戰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點名“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并將 “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弊鳛2016年的首要工作任務。
事實上,PPI已連續數月為負,產能過剩是困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痼疾,大量“僵尸企業”的存在,擠占了寶貴的經濟社會資源和更多新興產業的生存空間。而化解產能過剩早已是社會共識。
有分析就指出,2016年或將真正迎來去產能的元年。未來能否成功消滅更多的“僵尸企業”和“過剩產能”,關乎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敗。調結構和保民生、防風險在短期有替代的關系,守住底線決定了去產能的漸進策略。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指出,要把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牛鼻子”。明年發改委將制定實施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方案,主要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通過嚴格環保、能耗、技術標準,倒逼過剩產能退出。
不過,“僵尸企業”破產倒閉以及過剩產能退出市場,也同樣可能帶來職工下崗失業的問題。
雖然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000萬,就業情況良好。但就業為民生之本,其直接關系到民生底線問題。有專家就表示,保障民生離不開增加就業,而結構性調整和深化改革則是從根本上做政策托底。
事實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把重點放在兜底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而就化解過剩產能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會議明確表示,將“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要提出和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政策,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并重組。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