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國內資訊 >> 正文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
來源:中國節能服務網 時間:2015/12/25 13:54:03 用手機瀏覽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和“美麗中國”愿景目標實現,是貫穿我國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當前,面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部署,是自加壓力和主動求變的體現,也是探索轉型和謀求創新的體現。我國要全面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在較短時間內解決發達國家上百年積累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從根本上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這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1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已不堪重負,不僅大氣、淡水、土壤、海洋等常規污染日趨嚴重,而且在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也備受世界矚目,整個生態環境均面臨著嚴重的破壞。

  在大氣污染方面,自2013年以來,席卷整個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問題正使仰望藍天成為一種奢望。據環保部和中國氣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共出現13次大范圍、持續性霧霾天氣,其中2月份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持續一周的霧霾天氣,實際11省(區、市),覆蓋面積達207萬km2。全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新標準第一、第二階段監測實施城市),空氣質量超標的城市超過90%。其中京津冀地區更為嚴重,13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全年PM2.5平均值達到93ug/m3,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值的12倍。

  在水污染方面,已發展成為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流域性污染問題。2014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國控斷面中,IV類、V類及劣V類水質斷面占比分別到達15.0%、4.8%和9.0%,其中海河、淮河、黃河三大流域的劣V類水質超過10%,海河則已接近40%。地下水污染也在不斷加劇,2014年全國61.5%的地下水資源水質較差或極差,水質優良的地下水僅占10.8%。

  在土壤方面,污染情況也越來越嚴重,根據我國首次開展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全國土壤污染物超標率達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近20%,重污染企業及周邊、工業廢棄地、采礦區等區域超過1/3的土壤污染物超標。此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近1/3,沙化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近1/5。

  在海洋污染方面,國家海洋局于2012年10月完成的中國海洋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十幾年中流入我國海洋的污染排放3/4不符合標準,全國48個入?诰獾街亟饘、DDT和石油烴的污染,再加上來自農田的化學肥料和糞肥的流入,造成我國沿海海域富養化程度提高,出現大量有害水藻,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紅樹林面積減少73%,珊瑚礁減少80%,沿海濕地面積減少57%,沿海漁業資源大幅減少,如東海的磷蝦已瀕臨滅絕,進而將給小黃魚資源帶來毀滅性打擊。

  目前我國整個生態環境惡化日趨復雜,環境污染正由城市向農村轉移,由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區向人口稀疏、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由常規性污染向非常規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轉化,由局地向區域擴散,由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的環境問題演變,呈現出壓縮型、疊加型、復合型的特點。這些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結果,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損害人類健康,而且極易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嚴重危及公共安全與社會和諧。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不僅如此,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我國排放總量接近美國和歐盟的排放總和,人均排放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已超過部分歐盟國家的人均排放水平。我國如何減排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要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的呼聲也在不斷上升。

  我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從廣義上來看,是指整個人類社會自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以及工業文明后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從狹義上看,則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態之一。立足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更在于對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赝^去,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水平在日益提升,但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卻變得愈加惡劣,金山銀山賺到了,綠水青山卻在慢慢消失。放眼未來,生活在一個重度霧霾籠罩、水體污染嚴重、土壤質量無法保障、海域污染持續增加的生態環境中,即使是經濟水平高度發達,也將使得社會發展水平大打折扣,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是迫在眉睫。

  2能源是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源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重塑能源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費以及長期以來高碳、粗放的發展模式。2014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2.6億tce,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且長期以來能源消費結構以低質、高碳能源為主,與發達國家普遍進入油氣時代,部分發達國家開始逐步步入可再生能源時代相比,煤炭長期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增量中占主導地位。201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重達66%,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煤炭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對水、土地、大氣等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煙塵排放量的70%、人為源大氣汞排放量的4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70%以上均來自于燃煤。同時,煤炭消費總量大、單位面積煤炭消費密度過高是形成嚴重霧霾的最重要原因。2014年我國單位國土面積的煤炭消費量超過400t/km2,是美國的4倍還多,其中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2012年單位國土面積的煤炭消費量更是分別達到1794t/km2和2267t/km2。

  雖然當前我國巨大的能源消費總量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已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及能源消費水平來看,對能源的需求還遠未達到“拐點”階段。一方面,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來看,盡管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2014年人均GDP 7591美元(按照2014年平均匯率計算),不到發達國家的1/4,每千人汽車保有量約107輛,不到發達國家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70%;城鎮化率不到55%,比發達國家低近30個百分點。而且經濟發展也很不均衡,中、西部地區的人均GDP不足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半,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鎮居民的40%;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全國尚有上億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展經濟、消除貧困、走向富強仍是我國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做出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三個不變”(階段沒變、矛盾沒變、國際地位沒變)的論斷,明確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的重要論述,并重申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而要實現這“兩個百年”目標,需要能源強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從能源消費水平來看,盡管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很大,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人均水平還很低,2014年人均能耗僅為3.1tce左右,略高于全球水平,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人均電力裝機容量僅為1kW左右,不到美國的30%、日本的50%。而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來看,生活水平和質量要達到比較高的程度,其人均能源消費量一般不低于4tce,人均有效裝機容量不低于1.5kW。未來要實現2050年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經濟仍要持續增長,對能源的需求也將成倍增長,這無疑將給生態環境造成更大壓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更大挑戰。因此,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能源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從源頭上減少能源消費帶來的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從國際上看,全球“重塑能源”正悄然進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下,紛紛根據各自的國情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歐盟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75%,溫室氣體排放相比1990年水平減少80%-95%;德國提出到2050年一次能源消費比1990年下降5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提高到60%;2015年6月舉行的發達國家七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也提出,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40%-70%,到2100年全球實現徹底脫碳。

  通過重塑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走出一條后工業文明時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正成為全球的一大熱點。我國作為一個能源利用大國,繼續延續高碳、粗放式的能源利用模式,將帶來更加嚴重的環境污染,有可能導致生態環境走向崩潰邊緣。未來我國必須要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推動能源轉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只有大幅減少對能源的需求,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排放源,才能從根本上保護生態環境。

  3 重塑能源,提高效率是關鍵,發展清潔低碳能源是根本,轉變發展方式是前提,引導消費模式是基礎

  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從國際上看,是全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從國內看,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重塑能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未來必須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清潔低碳能源利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引導居民綠色消費等一系列有針對性措施,全面、系統的予以推動。

  3.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是重塑能源的關鍵

  長期以來快速增長的能源消費量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造成當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主因,然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未來對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勢頭短時期內仍難以轉變,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將有增無減。雖然近年來經濟形勢下滑以及工業化進程逐步邁入中后期導致工業增長緩慢,對能源需求的增速放緩,但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來看,工業能源消費達到頂峰后,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門將快速增長,未來盡管我國工業部門部分高耗能產品產量趨于峰值,其能源需求的增速不會像前十年那樣快速強勁,但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門的能源需求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這“一消三漲”,最終使能源需求的增量同以往相比,不會有大的改變。從發展階段來看,未來城鎮化進程還將不斷加快,對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需求依然較大,尤其是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均衡,中西部部分落后地區仍處于家園建設的初級階段,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局部地區還需加快發展。特別是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推進經濟發展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敖z綢之路經濟帶”西北沿線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五省區,西南沿線的“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等四省市區在內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區,必將迎來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浪潮,對能源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

  展望未來,到2050年我國人口將超過14億,若實現既定經濟發展目標,GDP總量將超過44萬億美元(2010年不變價格),人均GDP約3.2萬美元,屆時如果按照OECD國家的人均能耗水平(2011年人均6.2tce),我國能源需求將接近90億tce,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經濟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國的人均能耗水平(2011年日本人均5.6tce),也要接近80億tce,這一需求無疑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在當前可再生能源難以等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情況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控制。德國生態經濟學家魏伯樂在其所著的《5倍級——縮減資源消耗,轉型綠色經濟》一書中提出,利用當今世界的技術和手段,可以將資源生產率提高5倍,在提高全球人類社會福利的基礎上,將資源消耗減少80%。類比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造成了能源利用的大規模浪費,有著巨大的節能潛力,通過提高能效能夠顯著減少對能源的需求。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美國落基山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調整產業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在實現既定經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將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tce以內是完全有可能的。若屆時這一目標能夠實現,且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即可從當前的千萬噸級下降到百萬噸級,同時溫室氣體排放也將大幅下降,從而可實現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發展目標。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是重塑能源的關鍵。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盡管我國節能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但總體來說,全社會仍有較大的節能空間。相關研究表明,到2020年僅鋼鐵、水泥、石化和化工,有色、電力及通用領域既有產能技術可行的節能潛力就達4億tce以上,而全國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節能潛力高達6億tce。此外,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興起,節能技術仍在不斷創新,未來在信息、通訊、智能控制等技術的支撐下,工業生產將從局部、單點工藝節能優化向全流程、系統性優化轉變;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對能源生產、儲存、輸送和使用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并最終給出最優利用模式;通過在工廠中預制模塊完成90%的建設,進而現場安裝組建的預制建筑技術可有效實現建筑施工的節能減碳,建筑“一體化”節能設計可對既有建筑實施深度節能改造;交通運輸用能方式將逐步向清潔、多元、電氣化轉變,自動駕駛、車聯網技術將極大優化交通運輸效率,可以說,工業、建筑、交通等各領域節能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有望不斷加速,從而進一步釋放節能潛力。未來應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采取針對性的節能措施,把節能作為繼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非化石能源以外的第五大“能源”來開發,通過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提高能源效率,挖掘節能潛力來減緩未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3.2 推進能源供應模式向清潔低碳化發展,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是重塑能源的根本

  2050年,在實現既定經濟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加改變,煤炭消費仍占60%以上,即使通過提高能效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tce以內,煤炭消費量也將超過30億tce,比2014年高出近10%,低質、高碳能源消費仍在持續增加,常規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源將有增無減,僅靠末端治理,很難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規模下降。因此,未來必須大力推進化石能源中相對清潔、低碳的天然氣,以及低碳、無碳的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這是重塑能源的根本。

  近年來,雖然我國一直在大力推進能源供應模式向清潔、低碳發展,天然氣、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持續快速增長,但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還很低。2000——2014年,天然氣消費量由245億m3增長到1816億m3,增長了6.4倍,核電裝機容量由210萬kW增長到1988萬kW,增長了8.5倍,水電裝機容量由7935萬kW增長到3億kW,增長了2.8倍,并網風電裝機容量由32.9萬kW增長到9581萬kW,增長了290余倍,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更是從無到有增長到2652萬kW。但從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來看,2014年天然氣、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低碳能源總量僅占16.9%。

  相比于近40億t的煤炭消費量,當前清潔能源的利用規模還較小,未來發展極具潛力,從資源上看,清潔低碳能源儲量及來源非常豐富。天然氣方面,雖然常規天然氣儲量相對較少,但非常規天然氣儲量可觀,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頁巖氣儲量高達30萬億m3以上,居世界第一。此外,正在不斷加強的國際能源合作也將為拓展海外氣源提供有利因素,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其中2014年哈薩克斯坦天然氣探明儲量1.5萬億m3,土庫曼斯坦17.5萬億m3,烏茲別克斯坦1.1萬億m3?稍偕茉捶矫,我國資源較為豐富,據統計,全國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9億kW,70m高度陸上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25.7億kW,近海100m高度內,水深在5~25m范圍內的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約1.9億kW,水深25~30m范圍內的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約3.2億kW,全國2/3以上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超過2200h,平均每年輻射到國土面積上的太陽能能量相當于1.7萬億tce,目前我國的農作物秸稈、林業剩余物等各類生物質資源超過3億tce,全國主要盆地地熱資源達8530億tce,年可利用量6.4億tce。豐富的清潔能源資源為加快推進能源供應模式向清潔低碳化發展提供了保障,若2050年能夠實現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tce以內的目標,那么將清潔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到50%左右是有條件的。未來完全可以在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基礎上,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尤其是對煤炭的依賴,從根本上減少常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

  3.3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能源間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費是推動重塑能源的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費,尤其是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出口造成大量的能源間接性出口,以及大拆大建造成了嚴重的周期性浪費。首先,過去30多年里,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自加入WTO以來世界工廠的角色日漸濃重,“中國制造”的低端產品充斥全球各地,初步測算,每年直接、間接出口的能源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20%以上。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走了一條建設、淘汰、再建設、再淘汰的路子,這種“重速度、輕質量、只顧眼前”的發展模式,不僅導致財富積累緩慢,還害造成周期性能源浪費。如在建筑領域,我國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最多的國家,但由于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缺乏科學規劃等原因導致“短命建筑”層出不窮,大量能源浪費在“一爆”、“一建”之中。未來必須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減少能源間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費,這是重塑能源的前提條件,否則能源需求將是填不滿的漏斗,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有利時期,一方面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具備經濟轉型的物質基礎和綜合實力,另一方面能源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出口市場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出口導向型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未來應注重發展知識經濟、品牌經濟、創意經濟,大力調整出口結構,從根本上扭轉“能源消費留給自己、污染留給自己,世界消費我買單”的發展模式,真正落實“十二五”規劃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戰略部署。同時,在未來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應更加注重規劃的合理性、科學性,在建筑物的設計上強調彈性和靈活性,充分考慮長期利用的用途變化,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加強監督和審查,強化耐久材料使用,杜絕“大拆大建”,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努力減少和避免周期性能源浪費。

  3.4 引導居民消費模式轉變,推動綠色、低碳消費是重塑能源的基礎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逐美國式的以超前消費、追逐奢侈為特征的消費文化帶來的大排量汽車、大住宅等“浪費式消費”模式,這無疑將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不僅如此,為迎合消費者的這種高消費心理,很多消費品自設計至生產均滲透著大量奢侈氣息,如一盒簡單的月餅,其外盒裝潢設計奢華,高檔木材、皮革、金屬、絲綢、水晶等過度用料的包裝里三層外三層,耗材過多,遠遠超出產品包裝的基本需要,不僅產生大量無用的固體廢物垃圾,而且這些奢華的包裝在制造過程中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然而,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占有量并不高,目前以7%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多數礦產的人均資源占有量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氣可采儲量僅分別為全球平均水平的67%、5%和9%。若未來“浪費式”的消費、生產理念成為主流,勢必給資源供應帶來更大壓力。因此,必須對居民的消費模式及消費品的生產模式加以引導,推動綠色、低碳消費,這是重塑能源的基礎。

  未來一方面應未雨綢繆,建立長效節能環保公眾宣傳機制、強化公眾節能意識轉變,利用能效標準、標識、認證等手段,鼓勵消費者購買帶有綠色標識產品,引導居民消費升級換代,促使人們生活消費方式向可持續的能源消費方式轉變,減緩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以消費品生產鏈中大型采購企業為紐帶,依托其在整個產業鏈中的資金優勢、信譽優勢,帶動上游供貨企業共同參與節能,整合供應鏈中各環節企業的節能資源,從而推動消費品完成綠色設計、綠色工藝規劃、綠色材料選擇、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等,實現整個產業鏈的系統化節能及綠色化管理。

  總之,由能源生產和消費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未來要實現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經濟仍要持續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還將成倍增長,若延續傳統的發展路徑,將對生態環境保護帶來更大挑戰。未來必須依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能源供應模式清潔低碳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導居民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轉變等一系列針對性措施,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從源頭上減少環境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在實現既定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重現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美國生態領域專家:北京世園會有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將在水利能源交通環保等多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發改委:深入推進能源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
“以電生火” 或將顛覆傳統燃燒方式
2018中國能源研究會年會在京順利召開
美國全面恢復制裁伊朗 涉及能源業和石油交易等領
“工業園區節能環保循環產業聯盟”在寧成立
黑龍江多舉措大力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