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巴黎當地時間晚7時30分,經歷了3個不眠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COP21)在巴黎達成協議,明確了2020年到2030年全球氣候治理機制,推動全球向清潔能源未來轉型的進程。
當晚,近200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下稱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全球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多家環保組織表示,若想讓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或遠低于2攝氏度,碳排放量必須在2020年達到峰值,并在此之后快速下降。需聯合政府、城市、企業和民眾,落實更大力度減排行動、確保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獲得應有的投資、弱勢人群和生態脆弱地區得以保護。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氣候、能源與環境高級顧問楊富強在此間表示,盡管在雄心上留有遺憾,但包括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在巴黎期間的表態和具體行動,標志了全球綠色轉型的勢頭愈加強勁。
1.5度目標需要明確路徑
自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來,氣候談判經歷了數年的低谷,在六年后的巴黎重回全球政治議程高峰。兩周的談判,承載的是這六年中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從拯救多邊進程、重塑政治互信到重建機制設計的持續推進的最終成果。
巴黎氣候大會第二周,部長們領銜的政治磋商在周三進入通宵達旦模式,美國更是由國務卿克里親自在現場參與。周六上午案文出來之前,聯合國秘書長和法國總統都親臨壯勢,會前懸而未決的幾個關鍵議題在經歷了選項的合并縮減后終于“著陸”。
創綠中心研究院研究員李莉娜表示,此次談判有著鮮明的特點——各方較為理性的期待、創造歷史的140多個國家領導參與、主要國家的積極靈活態度、東道主長期持續的積極斡旋和老練的現場把控。
創綠中心研究院主任白韞雯也認為,巴黎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又一個里程碑,為全球走向去碳化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方向,而在綠色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的今天,中國不斷加速的綠色轉型之路,也是順勢而為!靶碌臍夂騾f議并非為氣候問題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作為全球邁向長期低碳轉型的開端,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長期目標上,各國承諾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氣溫增幅控制在遠低于2度的水平,并向1.5度溫控目標努力,以降低氣候變化風險;并邀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018年發布關于1.5度目標的特別報告。
協定還明確了從2023年開始以五年為周期的全球盤點機制,包含對減緩行動以及資金承諾等較為全面的盤點,促進未來各國逐步提升氣候雄心,彌合實際氣候行動與承諾的差距。此外在2018年建立一個對話機制,盤點減排進展與長期目標的差距,以便各國制定新的INDC。
李莉娜介紹,1.5度目標的爭論在第二周不斷發酵,2020年前的盤點機制討論也被不少外媒作為焦點。
IPCC的氣候報告顯示,無論是2度還是1.5度,從目前到2030年的減排曲線都是趨同的,兩個情景都需要盡快實現排放峰值并逐步大幅度減排。各方的立足點都是希望減排力度越高越好,而守住氣候安全是努力的方向。各國都需要首先完成,并盡可能超越其2020年前的目標。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我們更需要明確一條能夠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行動路徑。新協議還需不斷加強力度,各國政府要落實國內氣候行動,消除排放差距、投資能源轉型、保護弱勢人群和生態脆弱地區!
協定將在2020年生效,然而,若想讓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或遠低于2攝氏度,碳排放量必須在2020年達到峰值,并在此之后快速下降。若將現有的氣候承諾加總,也僅達到目標額度的一半,留下120-160億噸排放差距。
“巴黎協議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在這里取得了進展,但工作還遠未完成。”WWF參會代表團團長塔斯尼姆?艾瑟普(TasneemEssop)表示,“我們要繼續聯合政府、城市、企業和民眾,落實更大力度減排行動、確保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獲得應有的投資、弱勢人群和生態脆弱地區得以保護。明年,各國需繼續回來,落實并加強今天所做的承諾!
WWF全球主席尤蘭達?卡卡巴德斯(YolandaKakabadse)也表示:“在新全球協議達成之際,超過1000個城市承諾了轉向100%可再生能源。非洲發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印度發起了國際太陽能聯盟,超過100個國家參與其中,協同普及可再生能源,應對氣候變化。這些正是我們現在所亟需的合作行動,也是對巴黎協議的有力補充。”
吸引外界眼球的還有本周二開始形成并不斷擴大的高雄心聯盟。
楊富強稱,高雄心聯盟在談判后程更多在是進行輿論造勢,而并非形成了新的談判集團。不過多個國家(如美國和巴西)的加入,反映了各方提升雄心的期望。但是否加入雄心聯盟并非是判斷一個國家氣候承諾是否有雄心的標志,中國和印度在1.5度等問題上表現出的靈活性,以及國內有力度的行動、INDC的和南南合作的積極態度,均在通過實際行動促進氣候保護。而加入雄心聯盟的國家尤其是美歐也需要在2020年前的減排和資金等問題上以實質行動兌現雄心與承諾。
WWF中國總干事盧思騁表示,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一個重要締約方,中國為協定的達成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爸袊c其他多個重要談判方所簽署的聯合聲明所提及的諸多解決方案,在最終協議中得到了體現。這些積極努力,證明了中國對巴黎達成協議和推進全球氣候制度決心!
中國低碳轉型之路愈加明朗
由于人口、經濟體量、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總量巨大,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影響。2014-2015年是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名字與氣候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鍵時期,無論是中國提出爭取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峰值,還是全國碳市場啟動時間表以及中國將為南南合作出31億美元,都是由最高領導人宣布的與氣候相關的重要承諾。
楊富強說,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首次出席全球氣候大會,再次印證了中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姿態越來越開放與自信,在南北方國家之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協調作用,促進不同集團陣營的互信與共識。氣候外交、南南合作與中國建立負責任大國外交的戰略相匹配。
巴黎談判場上的各種輿論造勢、煙霧彈和政治“扯皮”在兩周后歸于平靜。歸根到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不僅要看表態,更要看行動。
中國的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之路正愈加明朗,步伐也愈加堅定有力。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綠色發展已成為未來五年規劃的主要戰略之一。
楊富強說,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規劃,有望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的管理方式。將于2017年啟動的碳市場,以及繼續推進的電力改革和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都將成為中國進一步深化低碳轉型的重要推手。
中國的目標是在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15年煤炭消費量持續走低,同比下降明顯,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或已在2014年達峰,F階段,國內就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能源轉型展開多種舉措,非常有望在2020年實現煤炭消費在總能耗中占比從2014年的66%下降到2020年的57%,提早實現碳排放峰值。
“這同時會加速對空氣污染的有效治理,協同效應潛力巨大!睏罡粡娬J為,中國應該通過提早實現煤炭消費峰值,加速可再生能源,促進交通、建筑、能效等措施,落實減排承諾,并適時考慮提升減排雄心。
李莉娜表示,應對氣候變化,要求減緩和適應兩條腿走路。適應問題對中國而言也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
2013年7月,發改委會同環保部、科技部、國土部、財政部等多個部委組織起草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制定了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戰略部署。2013年底,發改委正式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總體來看,中國的適應工作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李莉娜認為,目前適應工作在機構設置、組織管理和工作內容上都還比較分散,缺乏總體統籌、地方各級各部門的落地以及與其他相關工作的銜接,具體的資金、技術支持和保障尚未明確。適應工作是長期工作,需要科學研究分析的有效指導,需要建立扎實的科研基礎,包括全國性跨行業跨地區的氣候風險分析和適應需求分析,以及定期更新此類基礎工作及其相關機制。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力量、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等都應該在不同層面發揮重要的政策建議、科學研究和落地項目等作用。
我國將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運用創新的市場機制,以更低成本實現節能減排,推動中國實現國家自主貢獻預案中的減排承諾。李莉娜認為,若要形成有效的市場機制取得實質減排,中國碳市場面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比如數據質量先天不足,潛在總量設定過松風險,經濟增長空間的預留,與國家其他能源和污染治理相關政策的銜接考慮還有待完善。電力行業面臨結構性挑戰,法律基礎和懲罰力度仍需加強,監測報告核證(MRV)機制、第三方資質管理和市場風險控制有待提升,碳市場產生的經濟收入在使用方面尚待明確。
為碳定價并形成有效的市場的初衷是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李莉娜認為,目前的政策討論仍在較小的圈子和較為封閉的狀態,參與市場的不同利益主體多是體現商業利益的訴求。建立和運行全國碳市場需要全面思考和實踐、多元參與和討論、有效的市場監管以及社會監督,以確保市場的公平和有效減排。
“展望未來,氣候議題在內政和外交上的粘合性將越來越強!睏罡粡娬f,低碳發展以及向清潔能源未來轉型的驅動力十足,盡管由于持續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導致這一綠色轉型進程可能不會一蹴而就,但相信在政策、技術、市場和社會的多方合力下,中國將能夠全面協調好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探索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家情況的轉型道路,并為全球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轉型提供支持和幫助,樹立良好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