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即將閉幕,各方就達成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協議還在緊張談判。雖然在減排進程和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出資等問題上分歧猶存,但談判進展顯示,各方正在向取得共識的方向靠近。另外,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會上強調了減排決心和具體措施,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
談判進展艱難 各方期待突破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進入閉幕倒計時。法國外交部長、大會主席法比尤斯9日向各方提供了一份精簡的大會成果文案,作為各方最后階段談判的基礎。
巴黎大會成果將由巴黎氣候協議及相關大會決議組成,目前的案文共29頁。其中,協議文案共14頁。與各方上周提交的草案相比,新文案頁數進一步縮減。
法比尤斯說,這份文件基于各方上周提交的草案以及過去兩天的磋商結果形成。經過磋商,各方在適應、能力建設等議題上取得了共識,文案中代表各方分歧的括號數量已減少了四分之三。不過,要想達成最終協議,各方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法比尤斯認為,氣候資金、行動力度以及協議要素如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是各國部長最后兩天需要從政治層面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
當天晚間,各方向法比尤斯反饋了對新案文的意見,并同意以此為基礎繼續談判。
據外電報道,之前草案文本有多達939處未有共識,目前談判取得了進展。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與6年前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的窘境相比,此次巴黎氣候大會能達成協議草案已是一大進展。
草案明確了巴黎氣候協議的主要結構和內容:共26個條目,包括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發展與轉讓、能力建設、透明度等內容。與先前版本相比,這份草案整體結構和案文表述更加清晰,不同議題的選項更加明確。中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蘇偉認為,這份草案為之后的部長級談判提供了堅實基礎。
不過,從草案內容可以看出,各方在巴黎協議如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2020年后資金支持等核心議題上的分歧依然明顯。在減排長期目標、各國自主貢獻提交周期、行動力度保障機制等具體安排上,各方也沒有找到妥協方案。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代表“基礎四國”的發言中說,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基礎四國”支持巴黎大會達成一個公平合理、體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原則、有力度、有雄心的協議!盎A四國”愿意展現建設性,與各國一起努力,為達成協議做出貢獻。
在反饋意見之后,各國代表開始連夜談判。法比尤斯說,一份反映最新談判進展的成果案文將于當地時間10日下午出爐,這份案文將與協議最終文本“盡可能接近”。
對于各方能否達成共識,簽署協議,各方表現出積極態度。
歐盟氣候行動和能源專員卡涅特說:“所有困難的政治課題依然無解,須由部長們來解決。達成一個弱的協議總比達成一個強的協議來得容易!
77國集團主席、南非首席談判代表姆克卡托—迪塞科說:“我們希望工作能取得進展!77國集團由130多個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組成。
英國非營利機構“能源和氣候信息小組”總裁布萊克看好在最后一周“很有機會”達成《巴黎協議》。他說:“這次的情況與哥本哈根(大會)完全不一樣……當時代表們只想作秀!
中美洲加勒比海島國圣盧西亞環境部長弗萊徹說,“2年前討論是否存在損失和損害”,如今損失和損害已出現在協議草案文本中,盡管是在未達共識的括弧之中。
解振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希望談判結果具有法律約束力,但也不愿看到因為國內政治問題,導致一些國家參與巴黎協議而一些國家游離在外。他建議對巴黎協議的法律形式可采取“協議”+“決定”這樣一種法律約束力與政治約束力并存的靈活形式。
一份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的形成,不僅需要各國代表團同意簽署,還需要進一步得到各國國內的確認。1998年簽署《京都議定書》后,美國政府就曾在2011年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
發達國家欠資 降溫目標受阻
此次巴黎氣候大會,希望通過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一項新的全球氣候協議,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安排。按照設想,在巴黎協議下,各國將通過“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行動。
目前,全球已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聯合國提交“自主貢獻”計劃,但這些計劃中的行動力度不足以實現巴黎大會官方網站上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與工業革命前相比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2攝氏度是世界各國在2010年達成的目標,但如今許多面對氣候變化肆虐的脆弱國家要求以1.5攝氏度為目標。
除了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尚在艱難談判中,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問題也令談判受阻。發達國家主張,像經濟增長顯著的中國等比較富裕的發展中國家,應該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對此,發展中國家強烈反駁說,發達國家應首先進行資金援助。發達國家能否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抵御氣候變化,也是爭議焦點。
一些談判代表說,根據最新的計算方法,發達國家已作好安排,2020年以后每年可提供800億美元至900億美元協助窮國抵御全球暖化。然而,發展中國家指責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承諾的出資,距1000億美元還很遠。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今年10月說,截至2014年,發達國家已作好安排,到2020年出資620億美元,距離聯合國的1000億美元目標還差380億美元。
此一消息見報后,以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為主的發達國家作出了新一輪的出資承諾。一名不愿具名的金融專家說,如今這筆氣候資金已達940億美元;國際發展和救援組織樂施會則估計有820億美元。經合組織至今尚未宣布最新數字。
日美歐等發達國家正在協調一套方案,以實現在2020年之前官方和民間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援助的目標!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秘書處公布了表態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發達國家清單,以促進相互對立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達成協議。
發達國家在2009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上曾承諾“2020年前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援助”,但去年卻只有約62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要求早日履行承諾。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為了推進討論,整理了最近表示提供資金援助的約30個國家、地區和機構的清單。從國別來看,日本“2020年前每年援助1.3萬億日元”(約合105億美元),法國“每年援助50億歐元”(約合54億美元),英國“2021年前總計援助58億英鎊”(約合87億美元)。
印度指責西方國家在資金方面欠缺透明度,并指經合組織高估了氣候資金額,實際資金額其實只有22億美元。歐盟強烈駁斥欠缺透明度之說,還表明盡管面對金融危機,歐盟去年還是為世界提供了145億歐元的氣候資金。
解振華也強調,2020年前的資金支持是發達國家需要兌現的承諾,這沒什么好談的。談判的內容應該是發達國家需要確保2020年后,以1000億為起點繼續提升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力度,并明確資金支持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發達國家需要“大減”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慈善組織樂施會2日發表報告說,世界上最富裕的10%人口制造了全球約一半的碳排放量,最貧困的35億人的碳排放量僅占一成。
這份題為《碳排放極度不平等》的報告對多個國家富裕人群和貧困人群的生活消費碳排放量進行評估,闡述了全球、國家間及國家內不同層面碳排放責任不平等的程度,并呼吁發達經濟體帶頭減排。報告還發現,全球最富裕的1%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是最貧困的10%人口的175倍。
該報告顯示,印度最貧困的50%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僅為美國最貧困的50%人口人均碳排放量的二十分之一,中國最貧困的50%人口(約6億人)產生的碳排放總量僅為美國最富裕的10%人口(約3000萬人)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
樂施會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發言人王彬彬說:“氣候變化和經濟不平等是密切相關的。巴黎談判必須引領和構建全人類共同的經濟發展,不能只考慮最富裕和高碳排人群,同時要關注排放責任最小、對氣候變化最脆弱的貧困人群。”
報告還指出,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大部分商品是提供給其他國家人口消費和使用的,這意味著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的生活消費碳排放量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口。
樂施會表示,這份報告有助于打破“處于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對氣候變化承擔主要責任”的不實說法。長期以來,一些發達經濟體試圖以總排放量而不是人均排放量為借口,逃避主要減排義務。但發展中經濟體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認定,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經濟體必須率先減排,并向發展中經濟體提供資金技術支持以及承認發展中經濟體有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優先需要。
而研究表明,近年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減排成果顯著,對全球氣候改善起到關鍵作用。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個由多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小組所作的初步估測結果顯示,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許還將下降0.6%。
與2000年以來年均排放量增加2%~3%的記錄相比,情況有了很大好轉。今年出現這種情況也實屬罕見,因為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約為3%。全球排放量一般只會在經濟危機時出現下降,因為經濟危機會讓造成碳污染的發電站和工廠運行趨緩。
科學家們表示,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煤炭消耗有所減緩。研究人員說,過去十年,中國碳排放量平均每年以6.7%的速度增加,但2014年碳排放增速降至1.2%。
另外,發展中國家對于“區別對待”也有具體訴求。日本《東京新聞》12月8日報道,大會希望實現的目標是,所有締約國都參加溫室氣體減排。各國代表團都盯著印度的動向,印度強硬地主張“氣候變暖的責任在發達國家一方”,要求在減排目標等方面區別對待。
印度在大會上提出,相對于曾經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發達國家,過去排放量少的發展中國家仍然有排放的權利。
中國減排舉措引關注
作為發展中國家談判主力和減排先鋒,中國在大會的承諾和舉措引發各界關注,其中經濟全面轉型、減少石化燃料,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場等受到好評。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前夕,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其中提到,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2%,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216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21.88億立方米……
在這些已有成就基礎上,中國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還將繼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在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城市、沿海、生態脆弱地區形成有效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機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體系。
這些做法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近日在一個記者會上回答“哪個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可稱榜樣”時點名提到了中國。她說,作為一個仍處于發展階段的國家,中國采取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提到的目標,還有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都表明中國在對待氣候變化問題上“非常非常認真”。
另外,習近平主席在有關“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提到:“在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有明顯改善的條件下,資源安全供給、環境質量、溫室氣體減排等約束強化,將壓縮經濟增長空間!币虼,需要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
國際能源署執行干事法提赫·比羅爾9日高度贊揚中國在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積極成果,稱中國政府堅持的能源轉型道路具有“榜樣”意義。
比羅爾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中國目前仍保持6%到7%的經濟年增長速度,而憑借有力的能源政策,其能源需求卻大大放緩,實現了“過去僅存在于部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相背離的良好局面。
比羅爾指出,中國的水電站發電量已是世界第一,其太陽能發電量不久之后也將躍居世界首位,并強調中國正在實施“最為堅定”的能效提升政策。
同時,他肯定中國控制本國煤炭消費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治理空氣污染產生的積極效應,并贊賞中國在國際能源事務中的建設性作用。
比羅爾認為,盡管在能源領域成績顯著,但“中國并沒能獲得其應有贊譽”,并鼓勵其他國家以中國為榜樣,效仿其能源轉型措施。
他說,中國當前在能源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如何在控制煤炭消費的同時將國內能源價格控制在一個不會損害經濟發展的合理水平上,同時表示相信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解決這一問題。
世界銀行氣候變化特使雷切爾·凱特(Rachel Kyte)9日也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角”邊會活動上發表講話稱,中國通過向低碳經濟轉型來解決氣候問題的做法為世界“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
雷切爾說,中國今年6月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不僅包含一系列實實在在的目標,比如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當年非化石燃料達到全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的20%左右等等,“更重要的是,文件中還詳細闡述了國家和行業政策,描述出將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融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的具體途徑!
雷切爾說,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將解決氣候問題與國家發展需求相結合,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從高碳發展模式向低碳經濟轉型尤其困難,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挑戰變成機遇”。
雷切爾說,具體來講,就是如何找到既支持經濟增長又能低碳發展的辦法。在實踐中,這意味著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釋放強烈政策信號、給碳進行定價、建立與能源利用效率相關聯的比較適中的能源價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