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氣候大會與2009年哥本哈根談判完全不同,此次巴黎氣候大會,中國承擔了重要角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巴黎氣候大會對中國哪些方面將會造成影響。
“以煤為主”能源結構的轉型
說起應對氣候變化,人們首先會想到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制約著化石能源的使用。如何實現“以煤為主”能源結構的轉型,已成為中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國家能源局預測,到2050年,預計中國每年人均消耗能源將達到5噸標準煤,全國能源需求將達到70億噸標準煤。專家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能源結構,預計屆時每年煤炭消耗量將達到65億噸,為現在的兩倍。因此,以煤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不可持續,環境難以承載。
降低煤炭消費量,大規模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已成為社會共識。不過,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當前已進入全面轉型時期,煤炭行業經過“十年黃金發展期”后,也進入產能過剩、市場疲軟和轉型發展的新時期。顯然,巴黎氣候大會對未來煤炭行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施壓高耗能企業
氣候變化誠然主要是由于過去100多年歐美發達國家無序排放造成,然而,目前所有發達國家的整體排放量僅占世界排放量的40%左右,即使到2030年要求所有發達國家承諾在1990年的基礎上總量減排40%甚至更多,但仍然無法完成巴黎氣候大會的目標。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占100多個發展中國家排放量的一半,而且人均排放量幾乎大于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因此,要想促成此次大會的成功,中國的壓力是可想而知,中國提高其減排目標的概率也是很大的。國際化的談判必然也會相應地轉化到國內,從而增加能源密集型企業的減排任務。
有利環保企業發展
迄今為止,人們一直習慣性地把經濟增長和節能環保對立起來,這種看法其實是很片面的。在巴黎氣候大會開幕的同時,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地區持續大范圍的嚴重霧霾,北京PM2.5濃度已經逼近1000,已經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存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不計環境后果的經濟增長究竟有多大的意義?
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魚與熊掌必須兼得,缺一不可。
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這不但對緩解氣候變化和治理環境污染至關重要,對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也舉足輕重。所謂支柱產業,意味著產業規模起碼在萬億至十萬億量級,我國的霧霾等污染治理、環境修復、傳統產業節能減排以及新能源發展等領域的潛在市場需求,完全能夠支撐起這種量級的產業成長,為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產品、設備和服務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此次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作為今年的全球重大熱點事件,包括習近平主席、奧巴馬總統在內的140多位世界領導人都參與其中,必將再次喚起公眾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緊迫感和參與感,這對中國的環保產業肯定是重要的利好。但巴黎大會僅僅只是開始,要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節能環保產業要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還有很多復雜細致的工作要做。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此次巴黎氣候大會將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積極影響。低碳發展一直以來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對氣候變化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不僅是國際公約約束、國內生態保護的要求,更是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通過氣候大會展示自己的減排目標,既有宣示性,表明了中國對于這一目標的高度重視;又有操作性,可將目標步步分解逐步實現。這項工作對于我國的減排事業具有重要意義,也直接促進了國內與節能減排相關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主要包括減緩與適應兩個部分,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圍繞“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和任務,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節能與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森林碳匯等,降低社會總體排放量。從適應氣候變化方面來說,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與《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結合起來,統籌布局,協調發展,從農業、水資源、林業和其他生態系統、海岸帶及相關海域、氣象領域、人體健康等多個領域開展氣候變化適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