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國主辦的氣候變化大會將從11月29號日持續到12月11號日,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多位重量級的政治人物都出席了大會的開幕式,與會各國領導人在開幕式后授權各國談判代表就巴黎協議開展談判,本次大會預期將完成談判,建立適用于所有締約方的2020年后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
消除分歧尋求共識
從目前情況看各個國家態度還是具有建設性的,但仍存在分歧。一是現在已經有160個國家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了各國的自主貢獻方案,表明世界各個國家都在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行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進展。但要想在這個會議成功達成協議,必須在建立在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對過去談判的公約、議定書要認真落實。各國對自已的承諾必須兌現,比如,發達國家按照公約、議定書的要求,要率先大幅度減排。
二是對公正減排要進行界定并達成共識,這對于推動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談判來說至關重要。國際社會對減排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一方面的意見是人均平等排放原則,即無論所屬國國籍、種族、膚色以及經濟水平,每個人均擁有通過一定碳排放來提高生活水平的平等權利和通過限制碳排放來保護全球環境的平等義務;另一個方面的意見是差別原則,即在保證人類社會持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這一條件下,允許不平等的減排安排,只要它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這兩個原則分別界定了減排的標準與實現方式,旨在使高排放國家與低排放國家在歷史累計排放和當前排放方面最終趨于人均一致。落實這一理念的適當減排方案,是基于工業化進程的動態二個趨同法。然而由于各國利益不同,在討論中往往是各執一詞,很難形成統一。發達國家更趨向差別原則,發展中國家更趨向人均原則,要想達成妥協,就必須作出讓步。
六年前的哥本哈根會議,就是因為發達國家采取了不公平減排標準使會議受到了影響。比如,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在歷史上,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多,遠超過中國,而且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從道義上講,中國有權力發展經濟、繼續增長,增加碳排放將不可避免。而且工業化國家將碳排放“外包”給了發展中國家,中國替西方購買者進行著大量碳密集型的生產制造。作為消費國應該對制造產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負責,而不是僅購買這些國家的產品。中國從1997年就簽訂了《京都議定書》,承諾在2012年前共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并幫助脆弱地區應對變暖帶來的災害。中國已經從科學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認識到了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并且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
中國的政策主張
習近平主席11月30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強調各方要展現誠意、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
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主張:倡導世界各國一道努力達成適用于所有締約方的國際氣候協議。既要解決當下矛盾,更要引領未來;既要有效控制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導向和激勵機制,推動各國走向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雙贏。
習近平主席再一次代表中國政府承諾,中國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高度重視,主要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將在10年至20年先后達到峰值。今后5年至10年將是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時期,任務十分艱巨。但工業化、城鎮化仍將持續,化石能源消費還有可能增加。因此,我國在籌劃十三五規劃時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強調作為發展理念,并在制度建設和行動方案上做出了具體安排,并以綠色低碳為發展驅動力落實未來五年發展規劃。
我們將在生態文明框架下探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規律,推進綠色循環低碳轉型發展。建立目標體系、體制機制、管理模式、政策措施的全面轉型。以約束性指標包括碳總量、碳強度等為核心,引領能源節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環境友好,促進經濟轉型,優化產業結構,同時,推動環保的協同控制和協同效益。
制定相關時間表、路線圖和實施方案,分階段、分步驟、分區域、分行業推動實現碳排放峰值。把目標與采取的路徑、技術、資金、政策、商業模式、管理手段等統籌考慮。實現碳排放峰值綜合成本、路徑選擇和風險分擔。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力爭率先達到碳排放總量峰值,對全國低碳轉型發展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推動工業部門提前實現碳排放峰值問題的落實。
我國正在為創新全球治理模式進行探索,這彰顯了中國的責任與擔當。中國已經利用中美、中歐、中法等雙邊協定促進多邊框架下的談判;并由中國發起成立南南合作氣候基金,采取多方籌資、廣泛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制定更加透明和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規章制度,以此為依托,構建覆蓋減緩、適應、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等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新型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我們也希望敦促發達國家作出更積極的減排承諾,并且拿出更多的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向低碳轉型發展。
世界對中國的反應
世界各國積極評價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認為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所提出的目標、做出的承諾,顯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
法國國際問題專家、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漫長征途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一直做著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立場的工作,是聯系南北關系的紐帶。”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和中國做出的努力都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解決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眾多全球性問題過程中,中國承諾擲地有聲,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發展新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決心。中國一直在為生態環境事業付出巨大努力,并在履行自己做出的承諾。習近平主席“巴黎協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的主張,及必須尊重不同國家的意愿與承諾,都是為這場綠色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和行動,為了達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的目標。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認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達國家有責任引領低碳經濟進程,有責任提供知識、技術和資金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低碳化。中國設立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以幫助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舉措,展示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能力和意愿。英國可持續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普賴斯說,習近平主席提到的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投入,為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做出了表率,且發出了明確的信號,有助于推動國際社會采取同樣的措施。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庫爾卡尼說,習近平提出的主張既是前瞻性的、也是實際的,他所說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很正確。非常贊同習近平強調的,國際社會“創造一個各盡所能、合作共贏的未來”的主張,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做到了言行一致。
埃及氣候研究機構研究員謝里夫.法耶茲說,習近平強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闡釋了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源,也說出了發展中國家的心聲,應該得到遵守。西方國家應在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發展中國家減排,只有世界各國摒棄眼前私利,積極主動地承擔相應責任,減排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認為,中國政府今年9月宣布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態度。習近平呼吁發達國家落實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加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并轉讓氣候友好型技術,是發達國家應將全球共同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責任。發展中國家只有接受更多資金和技術才能加速自己的發展,并減少在發展中走大量排放的彎路。
阿聯酋國務部長蘇爾坦說,阿方完全贊同中方關于會議成果的主張。阿方看重中國的大國地位,希望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希望通過努力,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來塑造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更好地實現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球的綠色低碳轉型,迎來一個更加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