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活動,并在會上闡述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張。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表達中國態度,貢獻中國智慧。
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其實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基本原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具有強制減排義務。即便如此,中國近年來自主自愿采取減排措施,加大實施力度,并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待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非常認真”,并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法國媒體認為,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參與者。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把綠色發展理念納入“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巴黎氣候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此次巴黎氣候大會,中國的立場和主張是各方關注的熱點,能否達成協議中國的態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承若的2030年實現減排65%的目標也絕非空談,如果你還存有疑問,看了中國的十三五規劃,很多“秘密”就不言而喻了。
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笆濉币巹澲械谖鍡l這樣寫到: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并提出以下六點要求: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二)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政策,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目錄,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
(三)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有序開放開采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改革能源體制,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
(四)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
(五)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中國節能減排目標和承諾
早在今年6月30日,正在法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宣布減排計劃,他表示中國政府根據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責任,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還將繼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在抵御風險、預測預警、防災減災等領域向更高水平邁進。
在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到,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作為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中國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是中國為實現公約目標所做出的應對氣候變化最大努力。
李克強總理指出的為實現減排目標中國提交的方案就體制機制、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經濟政策、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提出一系列強化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在十三五規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中國節能減排措施
"淘汰小火電機、拆除污染超標的工廠、停工改造高污染企業、出臺環保約談政策......",2006年到2010年5年淘汰小火電機組近7000萬千瓦,高于英國當時全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同時出臺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十三五”規劃中更是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理念之一。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
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這一方案還曾對當年年底“巴厘路線圖”的出臺起到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建設生態文明”寫進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為中國環保掀開了嶄新一頁。
2008年10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綱領性文件。
2009年11月,中國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從數據上看,中國做出的減排承諾相當于同期全球減排量的約四分之一。
2013年11月,中國發布第一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戰略規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13年12月25日,我國首條低碳環保高速公路——重慶至成都高速公路重慶段建成通車。這是12月9日拍攝的車輛在渝蓉高速重慶大足段行駛。這條公路僅采用廢舊輪胎來生產橡膠瀝青路面一項,就使有害氣體瀝青煙的排放減少90%,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近50%。
近年來中國還先后與印度、巴西、歐盟、美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就氣候變化發表聯合聲明,中國通過一系列鄭重承諾,接連向世界傳遞出強有力的政治信號,表明其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獲得廣泛贊譽。
此外,習近平主席曾在諸多重大場合,就各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發表了諸多觀點和言論,表達了中國攜手各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一貫立場和原則,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的立場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重視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將節能減排作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中國不僅在本國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低碳技術等方面取得驕人成績,在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國際對話,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氣候談判、促進新氣候協議的達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5年9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進行會談,中美兩位領導人在會談結束后,就氣候問題發表聯合聲明,承諾雙方減少廢氣排放量,同時指出了“全球經濟本世紀進行低碳改造的愿景。中美承諾兩國將致力于減排和一個共同愿景——本世紀實現向低碳的全球經濟轉型。
2015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前,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
11月2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法國總統奧朗德舉行會談。習近平表示,中方高度評價法方為籌備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作出的巨大努力,堅定支持法方辦好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中方也為推動大會成功作了實實在在的努力。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國的決心和行動
中國一直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各大場合,習近平主席用數字有力證明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
習近平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國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這既是著眼于促進全球氣候治理,也是中國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為實現公約目標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中國宣布建立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
在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領導人工作午餐會時,習近平也強調,中國一直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機遇,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發展道路,“未來,中國將進一步加大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力度,爭取到2020年實現碳強度降低40%-45%的目標。中國愿意繼續承擔同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
在節能減排的目標下,中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未來,中國也將積極發出中國聲音,傳遞中國力量,成為促進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