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大會召開在即,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的態度向來是各國關注的焦點。
11月19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在《報告》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多次強調了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各自能力和公平原則”,并表示希望巴黎氣候大會結果將遵循這些原則。
除了闡述中方立場,《報告》還介紹了中國在過去一年應對氣候變化所取得的進展!敖衲晔恰濉詈笠荒辏覀儜獙夂蜃兓袆尤〉煤芎玫倪M展!苯庹袢A認為,“十二五”期間,中國通過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節能與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增加碳匯等工作,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前的交流溝通應該說比哥本哈根大會前做得更充分,中國已與美國、歐盟、印度、巴西、法國等國分別發表了聯合聲明,這些溝通有助于大會凝聚共識,促進會議成功。
達成協議需各國政治互信
6年前,100多個國家領導人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取得了一個既不能被稱為成功,也不能說完全失敗的結果,導致《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協議的達成向后推遲。與6年前不同的是,目前已經有160個國家向聯合國公約秘書處提交了自主貢獻方案,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當然人們更期望本次大會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何建坤說,這個協議要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基礎,同時每個國家視自己的發展階段和國情提出“國家自主決定貢獻”目標,這種自下而上形成的碳排放目標比過去自上而下的硬性指標更容易形成共識。
更重要的是,在氣候變化方面分歧最大的兩個陣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此次巴黎會議召開前取得了重要共識:中國和美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在去年11月共同發布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今年9月兩國又再次發布聯合聲明。在之前聲明的基礎上,就巴黎氣候大會的若干問題達成了更多具體的諒解和共識。
北京大學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濱認為,中美兩國元首再次向世界莊嚴宣示其決心,向世界傳遞了強烈的積極信號,無疑會進一步提振國際社會對巴黎氣候大會的信心,有助于為巴黎氣候談判營造良好的政治和輿論氛圍。
剛剛在巴黎參加過部長級預備會的解振華介紹,各個國家態度還是積極建設性的,但是仍有分歧,特別是主要分歧依然存在。
“要想這個會議成功,能夠達成協議,必須建立政治上的互信,過去談判和公約、議定書已經取得的共識,各個國家應該認真落實!苯庹袢A說,發達國家按照公約、議定書的要求,要率先大幅度減排,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我們希望這些承諾或者是要求都應該得到落實,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
“十二五”減排目標已完成
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采取具體措施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支付他們履行公約義務所需的費用。
《公約》確定,發展中國家只承擔提供溫室氣體源與溫室氣體匯的國家清單的義務,制訂并執行含有關于溫室氣體源與匯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限控義務。
事實上,中國做的遠不止這些。根據規劃,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將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秷蟾妗凤@示,截至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計下降了15.8%!艾F在看這個目標已經完成了!苯庹袢A說。
除了碳排放,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其他幾個指標方面也都表現優異:能源結構優化方面,“十二五”規劃要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完成目標沒有問題”;2009年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目前已經增加了21.88億立方米,遠超承諾水平。
在哥本哈根會議沒能形成約束性文件之后,如何適應氣候變化顯得更加重要。我國于今年6月提交的自主貢獻書(INDC)提出,要健全早期的預警預報體系,采取減災防災措施,增加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適應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
“在適應方面,這是中國的特色,其他國家在他的INDC當中談適應的不太多,但是中國在我們的INDC當中對適應作出了安排!苯庹袢A表示,“應該說,我們的INDC是很負責任的,而且是很實在的,是能夠確保完成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