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規模已達千億級。然而,廣東日前的2015年度碳排放配額第一次有償競價結果顯示,成交活躍度差,市場化進程仍不理想。
雷聲大雨點小,試點多年但市場始終不成形。眼看2016年要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究竟能否實現真正起到作用的制度構建?筆者觀察碳排放交易試點,注意到各種“硬傷”導致市場參與熱情低。而目前暫未構建一套完整的全國范圍可執行的標準,成為企業對這一市場態度漠然的重要原因。
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目前僅有包括廣東在內的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且交易活躍度比較低。一方面,碳排放日趨嚴重。從中國現階段國情看,多個領域經濟增長未達到集約化程度,尤其是第二產業在生產中能源消耗仍然以傳統能源為主,占比超過80%。近年中國局部地區大面積霧霾天氣持續時間再創新高。
另一方面,碳排放競價形勢并不樂觀。企業并不積極為此“買單”,廣東省碳價更是連續3年明顯走低。雖然從趨勢上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碳價肯定將逐步告別低位,但值得擔憂的是,一旦當前價格過度下跌,碳交易恐將失去促減排的作用。
因此,加快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促進排放倒逼機制建設,可謂是任重道遠。而時間不等人,《2015中國碳價調查》發布指出,中國碳排放峰值將出現在2030年。
業內矚目的是,2016年要啟動的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是否有望匡正市場。這一消息是在今年9月9日由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在夏季達沃斯“中國的綠色增長議程”分論壇上透露出來的。其表示,中國目前能效排放標準已經非常接近“十二五”規劃目標。
而筆者觀察,目前市場參與度很低,除了一些大型國有電企,不少目標交易行業的企業對碳排放交易并不上心。企業家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由于全國統一的碳排放配額制度缺位,而地方政策“繁蕪紛雜”甚至不斷變化,對于企業以及機構投資者來說,面臨的政策風險可謂不小。
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額將達到3.5萬億美元,碳交易市場有望趕超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如何實現長期投資導向與短期獲利之間的平衡,顯然需要一個成熟的體系設計。
其實,碳排放權交易的本質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推動企業節能減排。跟很多行業一樣,過度分散和獨立的交易機構反而會對交易市場的運行起到反作用。筆者認為,盡快建立嚴格的基于全國統一的碳排放配額制度,建立健全的配額限制和排放基準,或許能保護敏感的市場,推動企業購買碳排放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