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一場艱難的戰斗,需要全球所有國家,不分大小,無論貧富,共同參與。
。乖孪卵,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他和美國總統奧巴馬有望展示出更加強烈的意愿和決心,與其他國家一道,幫助我們的星球贏得這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斗。
共同意愿
美國馬利蘭大學中國事務研究中心主任安耐德說:“在氣候問題上,中美兩國正在越來越多地進行合作。”在他看來,這是習主席此次訪美的一個“積極因素”。
與此同時,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也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是中美兩國現階段共同任務清單中的“重中之重”。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應對國內的空氣污染問題;而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亦面臨諸如乾旱和颶風等極端天氣的挑戰。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以現在的速度增加,人們擔心,到下一個世紀,全球極端天氣一年內發生的天數可能會比現在高4倍。無疑,作為世界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和美國已把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作為共同志向。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也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因為任何一項關于氣候的舉措都是跨越國界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定于今年晚些時候在法國巴黎舉行。在此之前,中國和美國已就氣候變化達成共識,決定共同采取措施消除他們眼中這一“全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習主席和奧巴馬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了會晤。作為會晤的成果之一,兩國發布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在這份聲明中,兩國宣布了各自在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目標,同意共同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在2015年巴黎會議上如期達成協定。
能源領域專家告訴新華社記者,這項聲明將會為兩國向低碳能源過渡創造“極好的機會”,也將使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成為雙邊合作的又一個熱點。
致力于碳排放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哈佛大學的劉竹博士說:“減緩氣候變化不僅僅要求我們不去破壞地球,更重要的是,還要求我們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各自承諾
目前,中美兩國均已公布了各自減排目標。
今年6月,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大膽承諾到2030年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從2005年的水準下降60%-65%。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意在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本月8日說,中方愿與各方一道,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推動巴黎大會達成全面、均衡的結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洪磊說,當前談判時間所剩不多,談判任務仍然艱巨,各方要以最大誠意加速談判,最大限度凝聚共識。
美國方面,奧巴馬政府今年8月宣布“清潔電力計劃”最終方案。奧巴馬說,根據該方案,美國將在未來15年內把發電站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三分之一,這是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采取的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單一舉措”。
雖然掌控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共和黨人以“會傷害產煤州的利益并拉高電價”為由反對這項方案,但方案得到了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吉娜·麥卡錫的支援。在她看來,這項舉措將更加迅速地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未來挑戰
雖然均有節能減排的意愿併為此制定了各自的減排目標,但中美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最關鍵的是雙方如何各自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方面找到平衡點,進而在兩個領域的雙邊合作中實現共贏。
“在這方面(中美)沒有捷徑可走,雙方要在技術創新、教育以及提高效率等方面繼續努力,”劉竹說。
削減碳排放量會不可避免地打髮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這一事實不僅印證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正當的,還對發達國家提出了要求,即發達國家應為發展中國家減排提供必要的金融和技術支援。
在這方面,劉竹認為,加強中美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和機構間的合作非常關鍵,因為這樣可以使雙方能夠“評估詳細技術參數以及碳排放狀態”,進而為發達國家更科學地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援提供參考。
在崔天凱大使看來,中美兩國已開始意識到,加強環保方面的合作不僅不會拖累經濟增長,反而還會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和發展機遇,并帶動更多的務實合作。
他舉例說,中國企業可以為美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產業提供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機,同時美國的產品和專業知識可以滿足中國建造更多核電站的需求,推動清潔煤技術發展,提高天然氣資源的開采能力和消費量。
綜上所述,習主席的美國之行是中美兩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契機,將推動兩國進一步深化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合作,并帶動世界各國更有效地減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