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近年來不斷加快國家生態市創建步伐,切實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真正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成都市把創建國家生態市作為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綠色動力,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各級各部門“一崗雙責”、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市建設工作機制。
8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召開創建國家生態市迎檢動員大會,全面部署創建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各項迎檢準備工作,成都市已進入創建國家生態市沖刺階段。成都市副市長劉守成在會上強調,要確保創建國家生態市取得成功,加快建成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的宜人成都。
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各級各部門“一崗雙責”、社會廣泛參與
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生態的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把創建國家生態市作為全面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載體。
2007年,成都市在四川省率先啟動國家生態市建設工作。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城市,打牢宜人成都的生態本底”的總體目標,并先后出臺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和《關于建設生態市的意見》,成立了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各級各部門“一崗雙責”、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市建設工作機制。
今年,成都市又把爭創國家生態市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重要內容,切實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真正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節能環保服務業聚集區
綠水青山就是成都市的金山銀山。近年來,成都市深入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在構建綠色經濟體系這一目標引領下,優布局、調結構、促轉型,逐步形成了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經濟模式。
在發展方向上,成都市始終堅持發展高端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構建層次分明、優勢突出、生態高效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成都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徹底關閉小水泥、小火電、小石灰窯和小煤礦等,整體退出煙花爆竹生產。
積極推廣清潔生產技術,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減輕環境壓力。2014年,成都市4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其中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減排貢獻率在全省排名第一。
成都市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打造以金堂縣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基地為核心,高新區、成華區、錦江區配套發展的節能環保服務業聚集區。截至去年底,節能環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20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近300億元/年,增速達到25.9%。
同時,成都市還擁有四川聯合環保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變壓吸附分離技術工程研究推廣中心、國家煙氣脫硫中心等國家級、省級技術研究中心,預計到2017年,總產值將達到500億元。
實行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制定《成都市河道管理維護標準(試行)》
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是建設國家生態市的重頭戲,與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先后印發了《成都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方案》等文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燃煤鍋爐污染清理整頓、餐飲業油煙污染整治、施工和道路揚塵治理等多項專項整治行動。
2014年,成都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共223天,達標天數比例為61.1%,同比上升24.9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又在此基礎上實現PM2.5濃度下降23.7%,達標天數同比增加10天。
“綠水行動”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除全面實行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外,在全流域整治的總體框架下,成都市還制定了《成都市河道管理維護標準(試行)》,啟動了中小河流整治3年行動計劃,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生態用水總量總體減少的情況下,保持了水環境質量基本穩定,部分指標有所改善。以岷江出境斷面水質為例,2014年,國控黃龍溪斷面氨氮濃度下降了23.2%、國控岳店子斷面氨氮濃度下降了24.7%。
同時,為加強對黑臭水體治理后的長效管理,成都市環保部門還將對已治理完成的黑臭水體逐步設置監測斷面,并將其統一納入斷面扣繳考核范疇,加強監管。通過嚴格實行斷面扣繳、生態補償等制度,成都市初步建立了治水長效機制。
為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成都市不斷加大保護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中心城區主要水源地成都市自來水六(七)廠飲用水水源保護。
在中心城區及新津、雙流、大邑、都江堰、彭州、崇州等縣(市),也相繼建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目前,成都全市共劃定了鄉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資源保護區110個,其中,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29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81個。
為實現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成都市在城區周邊建立起覆蓋所有鄉村的“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95%。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范圍不斷擴大,試點街道(鄉鎮)、社區(村)分別達226個、3094個。
今年,成都市還啟動了中心城區5座標準化小型生活垃圾轉運站建設,協調推進14個區(市、縣)生活垃圾壓縮中轉站及處置設施建設項目。城鄉污水處理設施不斷完善,建成246座污水處理廠(站),其中中心城區9座、縣城25座、鄉鎮186座、小流域末端污水處理設施26座,污水處理能力達249.7萬噸/日,實現了中心城區、郊區、縣城、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戰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因勢利導修筑了都江古堰,造就了如今的天府之國。今天,成都市站在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全新起點上,仍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推進生態市建設,讓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宜人成都成為最靚麗的名片。
政策規劃
出臺《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制定印發《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成都市河道管理維護標準(試行)》等文件。
轉型升級
先后淘汰鋼鐵、火電、水泥、化工、印染、砂洗、小石灰窯等企業664家。截至去年底,全市節能環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共20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近300億元/年,增速達25.9%。全市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以上。
總量減排
2014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2.63%、3.85%、2.51%和4.71%。
空氣質量改善
2014年,成都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223天,較2013年增加91天,PM2.5濃度下降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