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加快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自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以來,繼安徽、河北、山西之后,又一專門制定政策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省份。
《方案》指出,要在在電力、鋼鐵等行業和中小企業,鼓勵推行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
治污思維之變
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這種模式將治污思維和模式由傳統的“誰污染、誰治理”變為“誰污染、誰付費、專業化治理”,推行治污集約化、產權多元化、運行市場化。
業內人士認為,將污染治理委托給專業化環境服務公司,對提高污染治理專業化水平和治理效果、吸引和擴大社會資本投入環境治理領域、推動環保產業特別是環境服務業加快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在第三方治理提出之前,火電行業曾經試行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2007年,國家發改委和環保部兩部委印發了《關于開展火電煙氣脫硫特許運營試點工作的通知》,在火電廠煙氣脫硫治理中首次引入特許經營模式。2008年1月,首批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試點項目在北京簽約,共涉及11個項目、7家脫硫環保公司。
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簽訂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合同的機組容量1.15億千瓦,其中,0.97億千瓦機組已按照特許經營模式運營。
此外,煙氣脫硝領域的特許經營也小有成績。中電聯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已簽訂火電廠煙氣脫硝特許經營合同的機組容量0.33億千瓦,其中,0.19億千瓦機組已按特許經營模式運營。
明確相關方責任
業內人士認為,第三方治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雖然可以幫助企業提高治理水平,但是如果發生環保問題,也需要明確相關方責任。
《方案》提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以及排污單位委托要求,承擔合同約定范圍內的污染治理及達標排放等相關責任。在治理工作中,因第三方治理企業過失造成的違法排放導致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應依法承擔相關責任,并對相關方依法、依約進行補償;排污單位應對第三方治理企業治理行為實施有效監督。
對排污企業,《方案》表示,排污單位應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排污單位要按照相關合同協議約定履約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排放超出合同約定的,應依法承擔排放污染的相關行政和法律責任;排污單位實際排放情況與委托內容嚴重不符時,第三方治理企業可進行督促和檢舉。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提出要探索實施限期第三方治理。在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渭河和漢丹江流域及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地區,選擇高污染、高環境風險行業,對因污染物超過排放標準或總量控制要求,被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業,列出企業清單向社會公布,督促相關企業在規定期限內委托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
多種形式支持
據了解,目前不少參與第三方治理的環保企業,面臨缺少資金支持、投資能力有限的困境。
針對資金問題,《方案》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機制,創新金融服務、推動上市融資。特別提出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開展節能環保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研究推動能效貸款、綠色金融租賃、節能減排收益權和排污權質押融資,推進綠色金融債發行;同時也支持保險公司開發相關的保險產品,鼓勵和督促高污染、高環境風險企業投保,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大項目履約保證商業保險;
《方案》還提出,要在上市融資方面給于第三方治理企業支持,支持其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中小企業集合債、中期票據、企業債,鼓勵保險公司發展債券信用保險。
創新上,《方案》鼓勵結合創新型省份建設,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環保企業創新資源,成立陜西環保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打造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環保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支持第三方治理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持續提高研發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
《方案》還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治理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將第三方治理項目納入生產性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支持范圍,落實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優化完善污染治理設施建設、改造補貼以及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和污水處理廠污染減排獎勵政策。同時還要推進審批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