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成為國內外的熱點話題。我國以什么樣的理念、以什么樣的口號以及以什么樣的姿態來宣傳、推進“一帶一路”的多邊或單邊合作,是一個十分嚴肅的話題,不僅事關我國當前的國際形象,而且也會產生長久的深遠影響。
2013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絲路基金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簽約;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進入務實階段。
“一帶一路”可以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耙粠б宦贰睉鹇缘膰鴥韧庹搲蜁h眾多,國內相關省市摩拳擦掌,專家學者的論述和解讀見仁見智。需要提出的是,有些解讀給人的印象帶有負面性:如有人認為“一帶一路”就是獲取外部的能源資源以及輸出過剩產能,筆者則認為,“一帶一路”應將超前謀劃、頂層設計和近期安排有機結合起來,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潮流,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明理念,發揮比較優勢,促進沿途各國互利共贏,實現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合國千年目標。
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的合作,實現互惠共贏。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制造業合作、能源合作之類的清單相繼推出。如果說國家確定了大政方針,地方也紛紛推出自己的合作領域和設想,即“一帶一路”合作已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應以項目合作為載體,將理念落地付諸實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既是發展重點,也是沿途各國的訴求。近年來,我國公路、鐵路、機場、港口、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從設計、建設、施工到管理的能力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中國高鐵發展迅疾,建設里程約占世界一半,本身就是對規模宏大的鐵路運營管理能力的最好說明。火電、水電項目發展迅速,核電在建規模和技術水平也是世界一流;電子商務與海陸空聯運發展迅速,數千乃至上萬公里的海陸空聯運實時監控直至物流到戶已經實現了。這些方面均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應優先開展這些領域的合作。
應將節能減排、循環經濟、能源清潔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納入“一帶一路”的優先合作領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將物質流、能量流、生態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合作議題,既順應國際潮流,也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循環經濟可以改變大量開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線性發展模式,形成效仿食物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發展模式,核心是提高資源生產率,這也是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資源耗竭、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應建立起“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廢物,特別是可以利用廢物的國際大循環。加強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跨國越境轉移管理。近年來,在我國由海關進口的可利用廢物中,“洋垃圾”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如能加強管理,可以杜絕“洋垃圾”問題。循環經濟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叫得響的實踐范式,應尋求機會向國際社會介紹;各地合作應考慮自身的比較優勢,從生態旅游、邊貿合作切入,逐步拓展合作領域,取得預期成效。
應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形式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政府應在政策互通上做好文章,如有了鐵路共建后的通關、檢疫、稅收,以及物流和貿易結算等方面的事宜后,必須有政策互通,從而為企業創造一個快捷、簡便、低廉、安全、統一的政策環境。企業也應改變過去那種“壓價競爭”、“兩敗俱傷”的“雙輸”模式,而采取技術聯盟等“雙贏”模式,在合作中增強互信、提升國際影響力,讓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