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提出綠色公約新目標: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
根據有關機構測算,節能環保新能源開發、能源結構調整等領域將有大概41萬億元的投資需求。而明年就是中國的“十三五”開局之年,綠色發展將被擺放在什么位置?企業家們應該怎樣把握當前的機遇?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焦點發生了變化,從一般的環境污染到開始關注全球性的環境保護問題。綜觀現在全球性的綠色發展,包括《京都議定書》以及今年很多國家向聯合國提出自己的綠色環保路線,可以說,是氣候污染在推動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面臨三大轉型
綠色發展面臨三大轉型:增長轉型、能源轉型、消費轉型。
增長轉型就是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有增長是為了人類生活,即全球共同富裕和時間平衡發展,不能危及后代的生存與發展。
能源轉型是清潔化和低碳化,最終構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為目標,逐漸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消除能源貧困。
消費轉型是比較難的事情,控制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費,就是少消費的問題,倡導綠色生活、慢節奏的生活。
進入21世紀,發達國家加速發展轉型,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英國人很會講概念,他們提出一個口號:“誰在綠色轉型,特別是能源轉型方面走在前面,誰就引領未來”,F在綠色增長正在改變世界,上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基本持平,美國能源發展也開始走向持平,碳排放在2005年之后也開始下降,特別是奧巴馬2009年之后改變了美國很多走勢,碳排放實現了零增長。
1973年出現石油危機的時候,全球大公司都在研發新能源,雖然是曇花一現,但是那時候的種子都是現在新能源發展的鼻祖,所有的技術都是那時候推出來的,一批好企業都是那時候誕生的。
技術、機制創新是動力
現在,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是全球增長的動力,美國的能源創新,例如頁巖氣、頁巖油等,過去打不出油的地方能夠打出油了,并且價格很便宜,這都將改變世界能源版圖。
再有,就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我們不要小看特斯拉推出的能源墻,它有可能改變我們現在真正的供電系統,而且一旦成功,它的技術是通吃的。我們在談“互聯網+”的時候,Google、英特爾、蘋果在做微型袖珍式核聚變裝置,這對世界的改變將是相當大的。
在不久前,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一些說法對我們的發展十分關鍵:首先是發展理念的轉變,過去發展是硬道理,現在是保護優先。其次是主體責任,如果在你執政期間經濟發展了、環境改善了,你是有功的;如果你經濟發展了、環境沒有變差,那你是功過持平的;如果你經濟沒有發展、環境破壞了,那你是有罪的。
怎么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三高”?
我國“十三五”到底會怎么樣?我們怎么看經濟發展?需不需要轉型?這是一個大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把綠色發展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的話,可能是有問題的。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高”:比較高的融資成本,比較高的基礎設施服務費用,比較高的社會管理成本。現在看,“十三五”能否轉型的關鍵在于能否破解金融困局,特別是降低融資成本。其實,發達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設環保設施時,世界銀行提供1%~2%的貸款利率,我們才能發展比較便宜的水電。
當然,我們同時還要改善整個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包括我們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善我們的就業環境,這也是最難完成、最重要的任務。
對比來看,發達國家是先進企業引導潮流、先進企業制訂規則,而我們是向下看齊,這樣會扼殺先進企業的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西方是企業推動政府出政策修改法律,我們是盼政府出政策,而一旦政府出的東西不是引領未來的,就會帶來很多的問題。標準、政策和法律是增長轉型、能源轉型和消費轉型最大的工具,企業能否去主動引導這種潮流和方向?如果你轉型了,你就發展了,就可能成為行業翹楚,不轉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