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國內資訊 >> 正文
環評“紅頂中介”咋摘帽 環評機構明年底前全部脫鉤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5/7/13 14:50:01 用手機瀏覽

  “紅頂中介”現象長期存在,詬病頗多。在環評領域,“紅頂中介”的“頂戴”正逐漸被摘掉。

  今年2月,中央巡視組指出,環境保護部“有的領導干部及其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或者開辦公司承攬環評項目牟利”;“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環評機構資質審批存在‘花錢辦證’現象”,要求“限期完成環評機構脫鉤改制,規范環評技術服務市場”。

  此后,環境保護部公布《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將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脫鉤或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環保部直屬單位的8家機構今年率先完成。

  “紅頂中介”截留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紅利

  從事業單位干部變為民營企業負責人,河北德源環?萍加邢薰痉ㄈ舜磬嵨挠陆洑v了身份的轉變。鄭文勇原是河北省泊頭市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所隸屬于泊頭市環保局,F在,研究所的環評業務被剝離出來,推向市場。新成立的河北德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環保部門沒有隸屬關系。據了解,在河北,有環保部門背景的環評機構共有14家。根據環保部的要求,這14家環評機構要在明年6月30日前,與直屬單位徹底脫鉤。

  “‘紅頂中介’的現象不只是在環保領域存在。許多中介機構和社會團體憑借著與政府和企業打交道的便利,成為個別政府部門權力尋租的通道!惫姯h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一些環評機構從原來的政府部門演化而來,看似是服務性機構,實際還具有一些審批權限,這中間就有權力尋租的可能性。

  根據環境保護部2011年發布的數據,全國環評機構共1162家,其中事業單位環評機構有576家,掛靠在各級環保系統的有333家!跋喈斠徊糠汁h評機構都是事業單位,隸屬于地方環保系統,這意味著環評報告編制單位與環評報告審批單位存在著利益的同一性,環評的獨立和公正就很難不受質疑了!瘪R軍說。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環評能否通過審批,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最終命運。環評“紅頂中介”危害很大,一方面,他們會截留政府簡政放權為企業帶來的改革紅利,增加企業的成本;另一方面,一旦某些不達標的項目上馬,必定會埋下環境污染的隱患,馬軍表示。

  破除行政背景成為真正的市場行為

  “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杯h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曾表示,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今年率先全部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的,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后,直屬單位及其所屬企業的在編和聘用人員,一律不得作為環評專職技術人員參與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工作,不得在環評機構參股,愿意繼續專職從事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工作的,必須與直屬單位及其所屬企業解除人事勞動關系!杯h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說。

  關于脫鉤時限問題,程立峰表示,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全部脫鉤或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環保部直屬單位的8家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級及中、東部地區各級環保部門所屬的環評機構明年6月底前完成;西部地區市縣級環評機構明顯偏少、偏弱,列為最后一批完成。據了解,截至3月底,兩家部屬單位環評機構已完成脫鉤工作。

  “環評管理改革順應了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總體要求,環評技術服務業必須破除行政背景,成為真正的市場行為,才能健康發展!背塘⒎逭f。

  環評應處于公眾視野范圍內

  環評脫鉤后,如何解決接手機構的資質問題?程立峰表示,環保部近期將發布新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對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后的接手機構,在符合相關條件的情況下,仍按照現行資質管理辦法中有關改制機構變更程序和資質條件核發資質證書!斑@有利于環評技術人員的妥善安置,確保接手機構的環評技術力量,激勵環保系統環評機構加快脫鉤!

  “環評脫鉤,對于摧毀腐敗產生的溫床,是必要的,但是僅僅靠脫鉤,沒法解決利益輸送的問題,需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手段!瘪R軍表示。

  “一方面,要加強管理,嚴格監管,切斷利益輸送。另一方面,要輔之以全面的信息公開!瘪R軍說,環評不僅是技術評價,也是利益方參與的過程,各方要能做到知情、表達,環評全部過程應該處于公眾的視野范圍內,既要有相關專家的參與,也要有與該項目相關的公眾參與。

  程立峰表示,各級環保部門要進一步推進“陽光環評”。建立統一的信息公開平臺,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將環評各環節、各領域、各單位的信息全部向社會公開,把環保部門、地方政府、企業、環評機構和從業人員行為均置于陽光下,全面接受社會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一元塑料袋背后,是港澳政府力促環保的決心
李克強:加快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多地為環保叫停水產養殖,農業農村部回應:“不贊成一
中國將在水利能源交通環保等多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空氣能熱泵助力“煤改電”治理大氣污染
50萬噸動力電池待回收 安全環保成難題
多地公布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 PM2.5將降多少?
京津冀24日將迎新一輪重污染 北京環保部門實施全時執法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