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國內資訊 >> 正文
大氣污染防治應列入綠色GDP考核
來源:經濟日報 時間:2015/7/1 13:00:55 用手機瀏覽

  近日,環保部負責人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于研究處理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的反饋報告》時表示,下一步將“預警約談PM2.5、PM10濃度不降反升地區人民政府”。

  由環保部對環境保護不力的地方政府進行“預警約談”,這種監督工作機制,理應提倡。但問題是,反映一個地區大氣質量的PM2.5、PM10濃度,是一個動態的檢測數字,如果一個地區的空氣質量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那么這組數字也就難免存在時升時降的反彈問題,如此再多的“預警約談”,可以說對于大氣污染防治還是治標不治本。

  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依法治污不再僅僅停留在經濟處罰層面,還將對相關責任人追究責任,彰顯了我國依法治污的信心和決心。然而,新環保法在實踐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公益訴訟的案例并沒有大量涌現;對訴訟案件,地方法院不立案、地方政府不執法現象較為普遍。新環保法之所以在實施中陷入尷尬境地,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GDP考核存在缺陷,沒有把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因素充分考慮進去。比如,在資源開發中,某些地方狠抓的只是看得見的財富,有時往往忽視了看不見的生態破壞。因此,某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現狀一直難以改善。

  如果說過去GDP考核忽視了“環保有價”的理念,那么推行新環保法,就該盡快彌補上傳統GDP考核未能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缺陷。在具體操作中,應該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因此,大氣污染防治在落實“預警約談”行政問責的同時,還應該將環保列入考核的綠色GDP,全面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環境代價”。推行綠色GDP,其目的就是彌補傳統GDP未能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缺陷,是基于對現行考核體系的有益補充,而非否定。只有這樣,才會讓這部好的法律成為“利器”,讓各種污染行為少些,再少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一元塑料袋背后,是港澳政府力促環保的決心
李克強:加快火電、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多地為環保叫停水產養殖,農業農村部回應:“不贊成一
中國將在水利能源交通環保等多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空氣能熱泵助力“煤改電”治理大氣污染
50萬噸動力電池待回收 安全環保成難題
多地公布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 PM2.5將降多少?
京津冀24日將迎新一輪重污染 北京環保部門實施全時執法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