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環境的重視越來越強烈。而對于傳統的能源、制造等企業而言,節能環保的任務也越來越重,而企業之間的排放量相差在10倍以上。中國近年來開始進行的碳排放交易試點正在興起,政府官員稱,碳交易市場總規模將達到千億以上。
在傳統行業中,節能減排的命題越來越被重視。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昨天在中國鋼鐵節能減排論壇上指出,從能效指標上看,中國企業的能效比國際平均水平要低10—20個百分點;而在中國的鋼鐵行業中,落后企業的排量比先進企業的排放要多出10倍,二者的單位環保成本也要相差100元。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一種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手段。這種交易的特點是,企業的碳排放量總額事先確定,配額可以進行交易,企業根據自身的生產需求、減排成本和市場價格的因素決定通過自身減排或者買賣配額來完成目標。
碳排放交易是國際上通行做法,中國近年來才開始進行碳交易市場的試點工作。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規定建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機制來實現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由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據公開消息,在各試點地區中,只有深圳、北京和重慶通過了地方立法,對排放單位有較強的約束力。其他地區基本以政府規章進行規制,個別試點地區如天津僅以部門文件為依據。天津處罰力度最輕,僅使用限期改正和3年不享受優惠政策。其他試點地區雖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罰款措施,但懲罰力度有限。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副司長蔣兆理透露,根據政府部署,2014年-2015年為準備階段,主要是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法規及配套細則的制定;2016—2020年為運行完善階段,其中自2017年開始全面實施碳排放交易體系;2020年后開始擴大參與企業和交易產品。
據悉,碳交易市場的首批行業企業將由電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個傳統制造業和航空服務業構成。碳市場排放量可能涉及30至40億噸。如果僅考慮現貨,交易額預計可達12至80億元;如果考慮期貨,交易金額將達600億元到40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