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理思路變化助推環保產業 |
來源:法治周末 時間:2015/6/17 14:26:59 用手機瀏覽 |
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表示,當前我國污染防控和環境管理思路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即由以前的污染物減排為核心,轉變為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污染減排效果要用環境質量來驗證。國家環境管理思路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必然為環保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藍天碧樹,云卷云舒。日光強烈,微風拂過,楊樹葉子搖曳,泛起白光粼粼!鄙弦恢,連續4天的“北京藍”美翻了各類社交媒體,也美翻了很多北京市民的心情。
6月15日,“北京藍”不再,人們的生活似乎也恢復了“正常”。不過,究竟“北京藍”何時能常駐,確是這片天空下人們的共同疑問和期盼。
據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前4個月,北京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諝赓|量達標天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8天;空氣重污染天同比減少42%。
“污染減排的環境效益正在持續釋放。”北京市環保局大氣環境管理處副處長李翔介紹說。
6月4日,環境保護部發布《201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根據公報所述,2014年,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同比均有所下降,全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能力均同比增強。
然而,公報還顯示,全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僅有16個城市空氣質量年均值達標,145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
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6月4日表示,當前我國污染防控和環境管理思路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即由以前的污染物減排為核心,轉變為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污染減排效果要用環境質量來驗證。
趙英民說,政府引導在環保產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環境管理思路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必然為環保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凱森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炯告訴法治周末記者:“2015年環保市場非常好,我們的業務量比2014年翻一番。我感覺我們同行業都是這個水平。”
從嚴執法釋放市場需求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認為,從嚴從緊的環境政策實際上不只有利于本體產業的調整升級,也有利于新興環保產業的增長,孕育越來越多優秀的環保企業。
6月15日,環保部向媒體通報了新環保法及配套辦法的執行情況。
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環保部門充分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以及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執法力度日益加大,同時加強與司法機關聯動,積極推進兩法銜接。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鄒首民介紹,根據1月至4月調度情況,全國范圍內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案件共160件,罰款數額達11229.51萬元,個案罰款數額最高為1580萬元;實施查封、扣押案件共1186件;實施限產、停產案件共698件;移送行政拘留共437起,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共429件。
在罰無上限的壓力下,企業紛紛主動加大環保投入,加快對環境違法問題的整改進度,以執法逼轉型,以守法促升級。
有媒體市場研究中心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6月12日,股票市場節能環保板塊成分股全部實現上漲,其中,有4只股票累計漲幅在400%以上。在6月大盤震蕩加劇的背景下,節能環保板塊成分股依然表現穩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嚴格執法必然會創造治理領域巨大的市場需求。”趙英民認為,市場不僅需要提供傳統的污染減排的解決方案,更需要提供環境質量改善的解決方案。
“我國規模以上的火電企業達1200多家,鋼鐵企業超過800家,水泥企業也達到了3818家,但是專業從事大氣污染治理的企業卻只有200家左右。治理污染保護環境,需要一批有規模的高科技企業。”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負責人表示,與其他工業企業龐大的規模相比,專業性的節能環保企業在我國成長的還不夠,需要通過國家更加強有力的支持實現成長,從而為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
環保部曾運用國際通行的模型對今年4月發布的“水十條”實施的影響做了預測評估: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也曾預測,到2020年,完成“水十條”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超過5萬億元。同時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元。
就在本月10日,國務院法制辦就《環境保護稅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國務院法制辦介紹,環保稅的納稅人,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以及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
對此,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巡視員胥樹凡說,我國的環境管理手段,要由單一的超標罰款向超標罰款和排污征稅相結合轉變,企業排污濃度超標時要罰款,總量超標就要征收環境稅。通過經濟手段鼓勵企業減少排污。
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也主張加大環境稅賦,倒逼產業升級。他認為,征稅要基于第三方的環境監測和環境審計,同步啟動環境服務業的發展。
產業政策激勵提供市場契機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節能減排確實可以倒逼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他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目前環境形勢嚴峻,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另外,環保產業的發展可拉動GDP增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對推動經濟轉型的意義深遠。
趙英民認為,市場手段是國際上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最可持續的辦法。他表示,環保部將推動完善資源性產品定價,逐步將環境成本足額納入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制定資源性產品價格,準確反映資源開發和使用過程中的環境破壞成本。同時推進稅收政策綠色化,強化金融資本市場綠色規制,健全綠色貿易機制,推進綠色供應鏈建設。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從全國各地的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來看,2015年國內環保產業總產值將大大超出這一數字。
2012年以前,雖然環保產業的市場潛力相當巨大,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投資主體單一,投資效益不明顯,資本流向環保市場十分困難。再加上環保投資具有數額大、周期長、高風險等特點,相應的激勵政策一直不到位,因此,國內環保產業的資本市場不溫不火。
2012年以后,節能環保產業就被寄予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甚至是支柱產業的期望。
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意見》明確了最近3年的發展目標,在大氣治理領域、水處理領域、固廢領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都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意見》中明確提出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為未來促進投資和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也于近日表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環境保護大有可為的戰略決勝期,中國政府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融合,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質量目標。
王中炯認為,正是在國家這樣政策背景下,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很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積極落實“十二五”環境規劃,對于環保企業來說,可做的環保項目挺多的。
不僅如此,王中炯還觀察到:“近兩年,在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中,環境指標和安全指標,基本已經取代了GDP指標,成為最主要的兩種考核指標。”
“之前,因為地方配套資金跟不上,很多環保項目無法實施。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推出PPP模式(公私合營模式),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環境治理。PPP模式對于環保產業的驅動很有效,讓企業可做的項目數量大大增多了!蓖踔芯佳a充說。
長城證券研報中顯示,“我們認為在政府購買力和污染企業盈利水平都下降的大背景下,PPP模式以及污染第三方治理有望為環保產業發展打開新的空間,使原有非市場化的大量優質環保項目會釋放出來,做大環保市場的蛋糕。”
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表示,在國際上,工業減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業以合同的形式通過付費將產生的污染交由專業化環保公司治理。
文一波認為,一方面排污企業由于采用專業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達標排放率;一方面政府執法部門由于監管對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執法成本;還刺激了環保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可謂一舉三得。
威立雅水務中國區副總裁、環境商會常務副會長黃曉軍表示,近年來,工業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已在我國燃煤電廠脫硫脫硝領域得到試行,取得顯著成效。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也嘗試著采用此種模式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文一波認為,隨著產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和推廣,我國環保企業的業務范圍和發展方式也在不斷地延伸和轉變。比如,企業從工程設備轉向投資運營等環境業務,從單一產業鏈環節轉向橫向、縱向的全產業鏈,從注重項目拓展轉向注重企業并購。
機遇與挑戰共存
低碳環保學者臧弘印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對于環保企業來說,機遇到來的同時也伴隨著挑戰。
“不要一哄而上與揠苗助長!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任何一個產業都要遵循產業發展的規律,根據產業的市場需求來決定整個生產的供應量,否則追求快速發展會造成產能過剩,還可能會造成產業傷害!
環保產業亦是如此。
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認為,個體企業,應把長板做長,別急于把短板補齊。環保企業未來發展有兩項“本分”:一是在政策指向的治理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商業模式、盈利機制;二是優秀企業要為規范市場、引導市場發揮作用。
臧弘印認為,環保企業仍需注意自身是否具備充足的環保專業知識,是否了解節能環保產業,掌握低碳環保領域的發展規律。此外,對于環保企業自身來講,雄厚的資本,對政策的把握,核心技術的研發,人才的積累也非常重要。
作為一家創業型環保企業的董事長,王中炯認為,在目前充滿機遇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要做的還是“要努力壯大自己,提高企業的技術平臺、資本實力、豐富人才資源,主要還是從內部提升自己”。
然而,亦有分析認為環保產業部分行業將面臨外部壓力。
國金證券(600109,股吧)分析師張帥在研究報告《環保設備行業系列報告之大氣環保治理》中認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目前面臨結構性調整的壓力,整體行業傳統業務空間萎縮,企業普遍負債率較高,行業整體估值較高。
環保產業中的大氣治理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力、鋼鐵、冶金等高污染行業,業務類型以煙塵脫硫脫硝、除塵為主,已經具有相當規模。
報告認為,主要由于火電,鋼鐵,水泥行業已裝機組的改造已近尾聲,未來市場主要驅動力是新增的產能,所以,過去大氣環保治理行業傳統的工程總承包模式,其市場空間將在接下來2到3年間面臨萎縮。
“我們預計在未來行業進入整合期時,業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資金鏈風險將持續增加。而資本市場的熱度一旦衰退,將對尋求融資的企業構成進一步的壓力。”報告中寫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