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綠色化 路在何方?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時間:2015/6/5 14:03:22 用手機瀏覽 |
工業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穿衣吃飯、車子房子,都離不開工業生產。工業發展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作用巨大。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生態文明的本質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天人合一是東方文化的精髓。
曾幾何時,“七彩煙囪”代表了人們對工業的向往,就連兒童畫也要畫上冒著色彩各異的煙囪;改革開放后“無工不富”的口號,更激發了全國各地搞工業的熱情。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工業已形成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和制造體系,保障了商品的不斷豐富、人民的小康生活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在600多種工業產品中,2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創造了豐富的社會財富,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各級政府的收入,促進了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
然而,蒸汽機的發明、泰勒生產線的應用,工業從一開始就隔絕了生產過程與自然循環的聯系,只要投入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就能生產出各種商品,并排放大量污染物。我國工業發展沒有跳出“路徑依賴”窠臼,開發資源生產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主要產業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中低端,在“先生產后生活”和出口優先的導向下,雖然積攢了4萬億的外匯儲備,卻加快了自然資源的耗竭,也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
我國工業創造了40%的GDP,消耗了約70%的能源;能源效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十個百分點。由于行業和部門分割,“企業效率高,社會效率低”的問題突出。如我國造船工業鋼板利用率比國外低九個百分點,雖然“邊角余料”得到了回收利用,卻增加了社會總能耗;又如我國鐵路系統能源使用效率是國際上最好的,但物流成本也居于世界前茅;雖然鋼鐵產能過剩,但特種鋼需要進口。以“市場換技術”的結果是市場沒有了,關鍵技術卻沒有換來;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大量技術卻主要是國外淘汰的,還形成了對國外的技術依賴。每年的汽車生產和銷售量均在2000萬輛以上,卻幾乎沒有本國的品牌。因此,產業升級要從進口替代做起,打造品牌是方向。
工業化是每一個國家都不可逾越的階段。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歷史任務,工業綠色化是一條重要途徑。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認為,工業綠色發展使生產和消費模式的可持續性更好,使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碳和污染物排放強度更低,對生態環境無污染并且更加安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質量的訴求不斷高漲;推倒“七彩煙囪”已是各地的措施,并被媒體大肆渲染。工業綠色化是人類對工業化道路的否定之否定,也是我國邁向“能源資源集約利用、污染物排放減少、環境影響降低、勞動生產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的必然選擇。
工業綠色化,包括“傳統工業的綠色化”和“發展綠色產業”兩方面。工業綠色化是過程,也是結果!豆I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把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轉型升級的八大重要任務之一。在工信部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工業綠色化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展望未來,我國的工業綠色化,需要從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管理、技術促進和創新,以及激勵和約束機制等方面動腦筋、下力氣,實施品牌戰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降低產品的資源重量和污染物排放強度。
優化產業布局可以收到節能減排之效。工業園區是產業集聚空間,驅動力是靠近原料(如資源型城市分布在礦產資源富集區)、靠近市場或靠近企業(即企業“扎堆”),以降低運輸成本或進行配套生產。建國后我國不少城市建了鋼鐵廠,本意是就近市場(即鋼材用于城市建設),同時,還能把水渣、鋼渣等廢物用作水泥原料,鋼廠余熱用于居民洗浴等。由于技術水平、制度安排等方面原因,這一構想沒有成為現實,反倒成了城市的污染源。企業集群可以是自發的,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前店后廠”就是如此;也可以是政府規劃的。政府規劃的園區大多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美國總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曾對此進行過系統總結;我國一些地方的工業園區,圈了地、建了廠房,就是沒有生產線,也需要盤活。
優化工業結構可以收到最大的節能減排效果。改革開放后的產業升級,特別是輕工業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實現了“以能源增長一倍支撐GDP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另一方面,“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對節能減排的貢獻非常有限,這與我國“土木工程”所處階段不無關系。需按“關小建大、等量置換、減量置換”原則,把新增產能布局與淘汰落后產能緊密結合,抑制產能過剩盲目擴張。大力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制造業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炭的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利用;提高制造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加大新能源技術工藝裝備研發力度,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
生態設計是遵循自然循環規律,從源頭提高資源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清潔生產則是在過程中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的重要途徑。兩者既密切相關,也各有側重。目的均是系統考慮原材料的選用,產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以及報廢后的回收、處理等環節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力求產品生命周期中資源消耗最小化、盡可能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物質,變廢為寶,實現生產過程集約化、清潔化和智能化,實現污染物“近零”排放;推進企業綠色發展、綠色標準、綠色管理、綠色生產,引領制造業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推行綠色制造是實現工業綠色化的重要舉措。國務院批準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應統籌規劃,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循序漸進加以推進;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把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綠色制造體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并帶動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智能電網等設施建設,強調集成而不能各行其是,以免效果相互抵消。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化、綠色化,應推進傳統制造的綠色改造,用高效綠色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改造傳統制造流程。要贏得工業綠色發展的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在創新驅動上有所作為。
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再制造產業,以內燃機、機床、電機、工程機械等產品為重點,完善回收體系,建設示范基地,規范產品市場。開發技術與設備,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資源化利用水平。重點推進京津冀、“一帶一路”、長三角等區域的尾礦、廢石、粉煤灰、廢舊電子電器等的跨區域協同利用,探索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及資源化產品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
政府市場兩手發力。政府應在創造“三公”市場環境上有所作為。應解決好影響群眾健康的重大工業污染問題,如鉛污染、鎘大米等。工信部已將“涉鉛行業綠色發展計劃”作為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并配套建設鉛酸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應加大公共財政扶持力度。創新制度,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施車船稅優惠政策,完善標準體系,加快標準修訂與更新,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督促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予以必要的獎勵和處罰。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加大價格改革,形成反映資源環境成本的要素定價機制。扭曲的價格信號往往導致企業缺乏動力轉變經營方式或改進技術工藝,并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和能效低下。因此,要用好市場經濟規律,通過能源、礦產等資源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促使企業形成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
既不能用今天的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現實,否認我國工業發展的偉大成就;也不能用工業發展的豐碩成果,懷疑工業綠色化的迫切性。只有加快推進工業綠色化,我國的綠色化才能實現,生態文明新時代才能早日到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