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EPC)自引入中國以來,其發展雖稱不上暢通無阻,但大體上也“順風順水”,從最開始的推廣難,到后來逐漸被接受,再到近些年的備受推崇,似乎每一步都足以體現它的發展價值。
事實上,EPC能夠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中國相關政策的扶持。由于顯著的節能效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財政獎勵政策予以扶持,各地方也依據實際情況提供額外的補貼金額,正是中央和地方的聯動,激發了節能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
近日,《節能減排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發布在眾多節能服務公司中炸開了鍋,因為在這項政策發布后,提出開始大力推行PPP模式。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國家級、省級、市級發布的PPP項目總量達到816個,對應總投資規模超過1.7萬億。一時間眾人在迷茫:國家是要開始“傾心”PPP了嗎?在EPC能否繼續獲得財政補貼尚未明確的情況下,該捧還是該棄?
依筆者來看,中國的節能減排市場從來都不是自私的,可以包容很多種商業模式共同存在。目前,中國依然面臨嚴重的節能環保問題,且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此看來EPC尚未完成它的歷史使命,然而PPP作為一股新生力量也是發展的必然,需要快速融入中國的節能環保市場。此外,EPC和PPP的適用范圍也不同,一方面,有些節能服務公司實力不強,不易爭取到與政府合作的機會,不能實施PPP項目;另一方面,有些投資金額較小的節能改造項目沒有必要采用PPP模式。中國的節能減排市場不應該“一家獨大”,而應該是“百家爭鳴”,互相競爭,相互補充,所以無論是EPC還是PPP,都不應該舍棄,而應該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讓他們共同推進環境質量向利好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