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山東廣播電視臺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生態文明建設看山東》,全面反映山東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在過去的幾年間,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的山東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邁上了一個新階段,創新、深入、嚴格、高效的改革,展示了鮮明的山東特色。
這幾年,是山東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措施出臺最多的時期,累計推出的改革措施就有幾十項。在全國率先推出的環境空氣監測管理制度改革,把原來的“考核誰、誰監測”變成了“誰考核、誰監測”,讓空氣質量良好率由過去各地自行上報的90%多下降到60%左右,讓監測數據更貼近人們的真實感受;同樣是國內第一個的“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把地方每一點治理的努力,都量化成具體的獎懲數據,這個辦法規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每改善1微克,就獎勵20萬元,調動起了各地生態治理的積極性。到今年一季度,省級財政就支付生態補償金2.7億多元。
這場生態環保機制體制改革,也是全方位、更具有全民參與色彩的。新推出的區域共治聯動執法,讓跨行政區域污染有了治理辦法;創造性引入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讓公眾理解和判斷空氣質量有了具象性指標;完善推出的公眾投訴、信訪、輿情和執法聯動機制,以及“曬企業治污、曬環保監管”的“山東雙曬”活動,為社會各界參與環保監督治理的渠道更為多樣。
而制度和機制執行力度之嚴也是前所未有的。兩年前,山東發布實施了為期八年的“大氣污染防治規劃”,確定要分4個階段、步步加嚴,到2020年讓全省空氣質量比2010年改善50%左右,這個標準的主要指標比國家現行標準嚴6倍左右,倒逼著一大批企業提標改造。而山東創建的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實行的是公安、環保部門聯勤聯動執法,僅去年一年,全省就偵辦近千起生態環境案件,1500多名環境違法犯罪人員被處理,環境監管法律的權威性和震懾力,正在讓環境執法亮出利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