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破解傳統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發展模式?上海市閔行區作為上海市重要的工業集聚區,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環境優先理念為指導,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支撐科學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素加以固定和強化,走上了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良性發展軌道,初步走出了一條工業城區建設特色生態文明之路,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無限的活力。
提升能級
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提升產業能級——“十二五”以來,閔行區關停淘汰了60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7大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全區經濟結構中二產能級有效提升,三產比重不斷加大,到2014年三產比重占45%,二產比重由74%降到54.9%。
優化產業布局——實施“三個集中”工程(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形成以“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大特色工業園區為載體的工業集聚格局,區域內四個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7.9%,工業用地規?刂圃30%左右。
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和循環經濟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已有3家開展“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作,莘莊工業區、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為“國家生態工業園區”、莘莊工業區建設成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全區的土地產出率高于同期上海市平均水平。
推進低碳發展——全區已有197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360家企業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不同層面循環經濟試點單位83個,形成了以點帶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態勢。低碳試點逐步推進,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低碳經濟園區、新虹街道建設低碳社區列入全國低碳發展園區、社區試點。
“十二五”以來,水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分別完成減排目標的50%和60%以上,初步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污染排放的脫鉤發展。
加大投入
改善城市服務功能
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生態綠地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已達19.5平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平方米。在上海市率先開展大規模立體綠化建設,已建成立體綠化30萬平方米,閔行區榮獲世界屋頂綠化“最佳城市金獎”。完善污水管網建設,建成吳閔北排、春元昆、中北片及浦東地區四大污水收集系統,污水管網1254公里。結合新農村建設,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置為重點的村莊綜合改造。區域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87.5%;區域水面積率保持在7%以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行綠肥種植,實施節水節肥工程,推進稻麥秸稈還田,完成4個蔬菜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建設,5家規;笄蒺B殖場綜合治理工程(兩家關閉、3家完成標準化建設),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區域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推進綠色宜居服務功能——優化區域綜合交通體系,路網密度3.23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線網密度1.64公里/平方公里。區內有軌道交通6條線,運營線路總長度50.8公里,站點30個。在全區居民集中區、商業網點及公交換成站點設置免費服務網點574個,投放自行車1.9萬余輛,向市民發放誠信使用卡4.3萬余張,形成了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相互銜接的公交網絡,為居民低碳化生活方式創造了有利條件。實施城區低碳化改造,結合大型居住社區的建設,嚴格落實新建建筑節能標準,確保新建民用建筑100%采取節能技術,同時對既有建筑實施節能改造,3年來,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470萬平方米。大力推進綠色住宅建設,建成萬兆碧林灣、萬科朗潤園、一品漫城等一批低能耗綠色住宅,世博會的“上海人家”的雛形就在閔行區。
推進重點領域環境治理——吳涇老工業基地環境綜合整治投入資金約150億元,累計完成受污染居民動遷2450戶,完成企業結構調整及污染源治理項目93項,同步實施系列配套市政建設和綠化建設項目,環境面貌大為改善。以虹橋交通樞紐建設為契機,搬遷兩高一低企業1582家,騰地22平方公里,從源頭消除污染排放,帶動了閔北工業區整體轉型。加強交通噪聲污染的治理,在金山支線、滬杭客專等工程中全部落實了聲屏障措施。投資1.1億元已建成A4、A20等高速公路實施了沿線噪聲敏感點整治,安裝隔聲屏1.8萬余米。大力開展大氣環境治理,制定出臺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鍋爐清潔能源替代的專項資金扶持辦法,促進企業加快落后產能及污染工藝的淘汰。關停71臺燃煤鍋爐,27臺20噸以上燃煤鍋爐全部完成脫硫改造,其中25臺已安裝廢氣在線監控。
規劃引領
合力推進生態建設
謀規劃,抓議題——將“生態立區”的理念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中。先后組織編制了《閔行區生態區建設規劃》、《閔行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閔行區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配套制訂了“產業結構調整三年滾動計劃”、“循環經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環境保護與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行動計劃,確保規劃有效實施。去年區委開展“閔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及對策研究”重要議題研究,審議通過《閔行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閔行的決定》。
強基層,抓聯動——組建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全區多個委、辦、局以及鎮、街道30多個成員單位的“閔行區生態文明建設與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推進領導小組”,增強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的整體性。全區以環境績效綜合考核和污染源分級管理為重點,逐漸形成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區鎮協同機制。同時,伴隨城市管理大聯動體系的建設,將環境污染控制、環境風險防范納入大聯動平臺,依托區聯動中心以及13個分中心和數百個工作站,整合巡查力量3.6萬余人,實現了對環境日常監管、環境風險的實時監控和有效處理。
嚴執法,抓服務——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建立案件回訪和后督察制度,確保整改措施落實,近5年累計對1800余起環保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處罰金額達2800多萬元。建立重點企業監督員平臺,通過座談會、現場調研會等形式,傾聽企業呼聲,為企業提供切實有效的環保法律、政策、技術等的指導和服務。通過嚴格把關與優化服務并重,有效推動了區域污染企業的關停和現有企業的減排增效。近年來,全區平均每年否決不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污染型項目或可能引起擾民項目50個以上,同時,將產業升級、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優質項目列入環評審批“綠色通道”重點支持項目,對占項目審批總數10%左右的項目實施了“綠色通道”審批。
共同參與
大力弘揚生態文化
建立宣教長效機制——圍繞“六五”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活動,開展生態文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號召市民用實際行動改善生態環境和保護我們的家園,自覺踐行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培育了“生態文明百場宣講活動”、“生態文明校園行活動”、“生態文明結對共建活動”等一批面向社會不同層面、特色鮮明的生態文明宣教和實踐活動項目,并形成品牌化設計、項目化推進、社會化運作開展生態文明宣教的長效機制。
引導企業自律機制——積極推動實施企業環境行為評價,建立起環保違法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上市企業環保核查制度以及環境質量公報制度,以此為抓手,促進企業環保誠信體系建設。全區目前已有百余家企業(園區)每年發布環境質量報告書,一批企業走進環保公益的行列,成為弘揚生態文化的生力軍。可口可樂飲料(上海)有限公司向社會開放,共享企業環境教育資源,成為首批“上海市環境教育基地”;奧特斯(中國)有限公司與政府合作啟動“綠動社區”項目,深入社區每年滾動實施系列環境宣傳和實踐活動;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內72%以上企業加入到“共同環境行為宣言”簽署行動中,組建起“綠色企業聯盟”。
搭建公眾參與機制——以綠色系列創建為載體,搭建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平臺。全區7個鎮創建為國家生態鎮,“綠色小區”覆蓋率達到40%以上,不同類型環?破栈17個。200多個居民小區和一批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公園實施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全區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每年減量5%,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0%以上。
政府部門與多個社團組織聯合推出了系列環保公益項目,持續開展了“光盤行動”、“我們相約不放煙花”、“綠色出行”、“綠色大沖浪,環保也快樂”等系列環保活動,NGO、NPO組織、環保志愿者團體蓬勃發展,保護母親河志愿者行動入圍“福特汽車環保獎”,2013~2014年,申城“十大環保達人”,新虹街道更綠社區環保服務中心孔令韜、虹橋鎮虹華苑居委流晶逸彩社區居民鄧海波雙雙入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