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度電能做什么?蘇州紡織企業恒力集團經過節能改造,1度電的產值從10元左右提至25元。
生產1公斤多晶硅耗電多少度?全球最大的生產商徐州中能硅業給出的答案是:2011年88.2度,經過流程優化、技術革新,去年降至61.8度,降幅達29.9%,處于行業領先。
一家企業、一個產品的量變,折射出江蘇經濟的質變。日前,國家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組到江蘇,對我省穩增長調結構“雙輪驅動”取得的成效給予肯定。據初步核算,去年江蘇萬元GDP能耗同比降5.92%,超過年度目標2.32個百分點,最近4年累計降低率相當于完成了“十二五”目標的96%,超過序時進度。工業體量全國第一的江蘇是如何做到的?
源頭把控不許“討價還價”
節能成效并非突擊而來,體現的是一個地區的持續作為。江蘇每年將節能目標分解到各市,并按季度發布進度“晴雨表”,對滯后地區及時預警。同時,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實施嚴格的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與“晴雨表”掛鉤,進度滯后、被列入一級預警的地區,暫停高耗能項目審批。
徐州產業結構偏重、傳統產業比重大,是觀察全省的一個樣本。盡管節能壓力不小,但去年該市單位GDP能耗降低率超額完成目標。該市對791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逐一過堂,3個未能通過節能評估審查的項目被否決。同時對全市190家年綜合能源消費量3000噸標煤以上企業一一梳理,9家企業能耗超額,8家企業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淘汰設備,當場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并對部分企業執行懲罰性電價。
當然,懲罰性電價、差別電價也是“有進有出”,只要通過技術改造達到節能降耗的要求就會取消。截至去年底,全省155家企業通過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設備等措施,能效達標后退出懲罰性電價、差別電價。
源頭把控,在江蘇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在三年完成五年任務的基礎上,江蘇主動加壓、提高標準,持續淘汰相對落后的低端產能。今年全省將淘汰煉鐵110萬噸、煉鋼150萬噸、水泥370萬噸、電解鋁10萬噸、船舶265萬載重噸、鐵合金19.1萬噸、造紙11萬噸、印染18000萬米/2.03萬噸、鉛蓄電池829.6萬千伏安時、紡織11.26萬噸/3640萬米、鑄造53.7萬噸、電鍍20.11萬噸,分解到93家企業。
深挖潛力化解邊際效應
江蘇的單位產值能耗在全國已屬先進水平,隨著能耗基數不斷降低,節能呈邊際效應遞減態勢,難度加大,需要在看不見的環節和領域找空間。這就好比“攢積分”,聚沙成塔。
由大電廠代替小電廠供熱,降低能源消費總量,這項稱為“熱電整合”的舉措在全省加快推進,效果明顯。以徐州為例,去年關閉2家小熱電企業,節能4.2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10.18萬噸、煙粉塵1萬噸,騰出工業用地180畝。全市熱電整合完成后,市區集中供熱能力將達3600噸∕小時,提高4倍以上,滿足10年以上用熱需求,年節約標煤約2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7萬噸、二氧化硫1.1萬噸。
技術改造挖潛的空間更值得期待,圍繞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電力等主要耗能行業和重點企業,省級節能專項資金去年支持330項重點節能工程,新增節能能力200多萬噸標準煤。僅燃煤工業鍋爐改造一項,全省就支持41個重點項目,節能量12.5萬噸標煤,另外還淘汰了4273臺燃煤小鍋爐。
經過綜合施策,江蘇實現單位產值能耗和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雙降低”。去年,我省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2.3%,實現國家下達我省年均增長2.5%的控制目標;煤炭消費總量同比降0.3%,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1.8個百分點。按照“時間表”,2017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要實現負增長,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再降2.3個百分點。
經濟下行期轉型不放松
考核組組長、國家能源局華東監管局副局長何昌群認為,經濟下行影響了高耗能行業發展,對節能目標完成是利好因素,但越是在宏觀經濟深度調整之時,越要抓住節能這根弦,否則經濟回升后能耗將快速反彈。
對江蘇而言,穩增長與調結構是“孿生兄弟”,不會偏廢,節能降耗更是與產業調整同步推進。圍繞“加減乘除”,江蘇加快培育新增長點、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能、推進技術等全方位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等。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同比降0.2%,最近幾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而同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8.2%,更低的能耗、更多的產出,表明江蘇經濟在“換擋不失速”的同時正在邁向“量增質更優”。
產業結構直接決定未來能源消費結構。從行業板塊看,前4個月,醫藥、汽車制造產值分別增16.7%、13.1%,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增10.3%,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10.3個、6.7個、3.9個百分點。投資結構也發生質的變化,高新技術行業、第三產業等領域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呈現出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快于高耗能行業、服務業投資增長快于制造業的態勢。在工業投資中,前4個月全省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投向技術改造,推動存量產業優化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