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介紹2015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并答記者問。
記者:
有兩個問題。昨天報道稱一季度鐵路貨運量出現同比下降,前兩個月用電量增速很低,為什么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不低。如何看待這些數據間的匹配性?從目前數據看,也提到了國外經濟復蘇不樂觀,提振內需是未來發力主要方向,F在房地產銷售等處于一個下行通道之中,請問為了提振內需,我們的政策工具箱里還有哪些工具可以運用?
盛來運:
謝謝你的提問。關于工業增加值與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匹配性的問題,我談幾點看法。
第一,從歷史情況來看,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變動方向與工業用電量和鐵路貨運量的變動方向應該是一致的。近期來看,包括一季度的情況來看,一季度工業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回落1.2個百分點,鐵路貨運量和工業用電量增速也是回落的,所以變動方向是一致的。這說明二者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第二,工業增加值的變動與用電量的變動和鐵路貨運量的變動不是線性的,隨著不同的經濟運行階段,用電量的彈性是不一樣的。在經濟上升期,增長速度加快的時候,往往是重工業,尤其是一些高耗能的重工業上升速度更快,用電彈性是不斷提升的。反過來講,當經濟下行的時候,重工業下滑速度更快,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工業下滑更快。在工業結構中有一個數據,6大高耗能工業增加值占整個工業增加值比重的30%左右,但6大高耗能工業的用電量占全國工業用電量的60%以上。這樣來講,由于產值占比不一樣,也影響用電彈性不一樣。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線性的,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由于高耗能工業快速回落,造成用電量下滑幅度更大。我們經濟的幾個數據都反映了這樣一個變化。
第三,一季度工業用電量的下滑,跟政府多年來加快結構調整、加快轉方式、加快節能技術應用、加快技術創新、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是有關系的。去年單位GDP能耗4.8%,今年一季度能耗下降5.6%。節能技術的運用,減少了電力消耗,所以用電量下降幅度更大。
第四,一季度用電量下滑還有非正常因素的影響,比如天氣,今年3月份的天氣,大家可能感覺今年春天挺溫暖的,平均氣溫相對比較高,查了氣象局的數據,3月份全國平均氣溫5.8度,比去年同期4.1度上升1.7度。平均氣溫5.8度是近50年中的第4個高溫,氣溫升高有利于節約用電。
第五,鐵路貨運量和工業增加值的關系。鐵路貨運量這幾年的變化備受關注,鐵路貨運量總趨勢是下降的。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和鐵路貨運所運的產品結構有關系,鐵路貨運的50%以上是煤,另外還有鐵礦石等大宗原材料。但經濟下行期對這些原材料需求是下滑的,一定程度上轉嫁到鐵路貨運量上,產生一定的影響。這里還有一個結構變化的影響,近幾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有一個大調整,以前存在著西煤東運,但現在很多發電廠建在西部,不需要西煤東運,F在企業進行優化布局以后,廠就建在原材料所在地,這樣就使材料不必要像以前那樣來回運輸。另外,現在交通運輸方式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通車里程不斷增加,高速公路過去10年發生了很大變化,航運也增加了運量。有些貨物運輸可以多樣化、分散化,不一定走鐵路,水路比鐵路運費還便宜。多種運輸的分散化也是鐵路貨運量下降的一個原因。鐵路貨運量目前在整個貨運量的占比不到10%,今年一季度鐵路貨運量占整個貨運量的比重是近10%,所以鐵路貨運量對宏觀經濟的解釋力度是在下降的,盡管有比較強的關系,但是相關性、解釋力度在下降。大家在使用數據、在觀察經濟走勢的時候,要注意結構變化帶來的一些影響,尤其是一些彈性的變化、邊際變化帶來的影響。這個問題提得挺好,謝謝。
第二個問題,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我想主要動力要靠內需。中國的內需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大的方面來講,剛才我談到了“新四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再加上互聯網+、2025中國制造,制造業4.0,這些新的變化交叉融合會帶來巨大潛力,對投資和消費都有巨大的拉動作用。
具體來講,也可以從兩個層面看,一是投資,盡管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回落,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比較大,但中國投資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今年基礎設施的投資,一季度增長是23.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6個百分點。中國的基礎設施在過去多年來,在各級政府大力打拼下,基礎設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均的基礎設施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差距更大,F在一些環境保護的設施,民生改善相關的設施,這方面都有很大空間,包括地下管網建設、環保這些方面,基礎設施的投資空間依然很大。
二是從需求角度來講潛力更大。中國2000年達到總體小康,解決了溫飽問題。2000年以來中國的消費結構升級在加快,由原來的吃穿為主的生存性消費向住、行、教育、旅游這些發展性和享受性消費過渡。過去幾年,汽車發展很快,大家有目共睹。即使這樣,汽車仍然還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F在美國的汽車擁有量,每百戶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汽車擁有量每百戶超過150輛。現在中國全國平均水平,每百戶的平均擁有量不到35輛。從這個角度來講車和行還有空間。這個問題解決以后,還有旅游、教育、養老、衛生、醫療、文化,這些方面消費結構的升級剛剛開始,空間剛剛打開。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數據,中國去年出境游1億多人次。假如有一些國內旅游,一些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可以創造出多少的消費潛力。中國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在加速,健康養老業的需求是巨大的。
在中國,消費升級正在加快,消費給大家打開的需求的潛在空間是無限的。所以,中國不缺少增長點,不缺少消費熱點,關鍵是怎么樣把這些消費潛力激發出來,就要繼續提高居民收入、繼續改善消費環境、繼續緩解或者解決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要多種政策、多種途徑共同作用,中國的消費潛力會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激發。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信心、有底氣的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