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中國發展具有明顯的高碳特點,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排放比世界平均值要高,能耗強度高出將近一倍。
據記者了解,2013年中國的GDP是全球總量的12.3%,卻消耗了全球21.5%的能源。目前,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達到了六噸,這個數逼近了歐洲、日本各國的水平,并且還在持續增長中。另外,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和西部的局部地區,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達到了每年十噸。已經超過了一些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歷史上的最高的水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高耗能產業搞得太大,太快,并且能源浪費現象和利用率偏低的問題也比較嚴重。
毋庸置疑,在過去的幾十年,國內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環境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博弈似乎一直存在。新一代領導人非但沒有回避,相反直面這一矛盾。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黨中央生態文明觀,首次在十八大提出。黨的十八大上,繪制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首次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戰略謀劃,著力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建設生態文明。而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作戰方案",它意味著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吹響了向生態文明建設進軍的嘹亮號角。
在這一號角帶動下,環保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不能被動防治,做消防隊,需要主動出擊,讓環保的理念深根于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此外,也需要社會各界認識到,環保不是公益,環保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組織,甚至于一個國家存在于地球上,必須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環境效益也是經濟效益,這是環保事業共贏發展的本質,如果企業真正抓住了這些,節能環保事業,必將為國家、社會、生活環境,帶來質的改變。鑒于此,很多專家表示,節能環保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份行動。從頂層設計至普通基層,需一起努力。
控制增量
政府層面,應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和市場準入門檻,嚴格執行項目開工建設必須滿足的土地、環保、節能等"六項必要條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制定促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循環經濟
繼續深化循環經濟試點,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組織編制重點行業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制定和發布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深化循環經濟試點,利用國債資金支持一批循環經濟項目。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對節能減排目標未完成的企業,加大實行清潔生產審核的力度,限期實施清潔生產改造方案。
依靠科技
應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加快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推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強節能環保電力調度。加快培育節能技術服務體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化發展。
夯實基礎
建立"目標明確,責任清晰,措施到位,一級抓一級,一級考核一級"的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強化對重點耗能企業,特別是千家企業節能工作的跟蹤、指導和監管,對未按要求采取措施的企業向社會公告,限期整改。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擴大能效標識在三相異步電動機、變頻空調、多聯式空調、照明產品及燃氣熱水器上的應用。擴展節能產品認證范圍,建立國際協調互認。組織開展節能專項檢查。研究建立并實施科學、統一的節能減排統計指標體系和監測體系。
加強宣傳
組織好每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宣傳日活動。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滲透在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的節約意識。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宣傳納入"科學發展,共建和諧"重大主題宣傳活動。組織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和節能科普宣傳活動,實施節能宣傳教育基地試點,組織《節約能源法》和《循環經濟法》宣傳和培訓工作,開展節能表彰和獎勵活動。
總之社會各界應該認識到,節能環保是綠色低碳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要素,環保不是公益,環保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組織,甚至于一個國家存在于地球上,必須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但是,節能環保企業發展之路絕非平坦的陽光大道,節能環保產業之大發展不意味著每個企業之大發展,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競爭將更加激烈、殘酷,每個人應當對當前的市場和行業的整體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唯有社會各界協力,才能以低碳節能共筑"環保國家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