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參考報》報道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對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抱有很大的期待和信心,但是一些地方有關部門習慣將霧霾成因歸咎于氣象條件、地理條件,刻意淡化污染內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同時,雖然華北各省區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機制,但各自為政式的治霾模式存在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等問題。
由此想到,在節能服務產業中,節能服務公司作為節能減排的主力軍,是否也存在著這種自欺欺人、避重就輕等問題?誠然,節能服務公司在幫助用能企業進行節能改造或者獨立開展項目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節能減排,但是往往會忽視或者避而不究所使用的能源來源。例如一個工程項目需要使用大量的電,節能服務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幫助用能企業節了電,節能服務公司也獲了利,雙方都高興,但是誰也不會關心這些電是火力發電還是水力發電,在生產和傳輸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污染等問題。
說到這里,很多節能服務公司可能會反駁說,上游產業鏈節能服務公司管不著,也管不了,但是我要說的是,想成為行業內的大企業,必須在獲取利潤的同時,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規矩,一個負責任的餐飲業公司在進行經營時,除了要讓人吃飽之外,還要保障食品安全,不會購買和出售有問題的食品,讓顧客吃得好,這是其社會責任的體現。對于節能服務公司而言,雖然無法改變大的能源消費格局,但是依然可以建議用能企業采用更為清潔的能源進行生產,而在自己獨立實施項目時,更應如此。
現階段,很多節能服務公司過于重視技術和設備,卻忽視了理念層面,節能服務公司應自省,不能成為一個簡單的技術和設備推廣者,更應該成為一個綠色發展理念的傳播者。雖然相較于傳統能源,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較為昂貴,但是既然戴上了節能環保這頂帽子,就不要輕易摘下來,而應該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讓節能服務公司這個稱呼變得名副其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