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5走進種植能源新時代——經濟新常態下的可持續發展”論壇于武漢召開。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需求量的不斷擴大,以及化石能源的不斷枯竭,能源需求已經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經濟結構深入調整,更需要拋棄過去“兩高一!钡挠^念。在此背景下,與會嘉賓聚焦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綠色”發展大勢所趨
湖北省副省長曹廣晶在致辭中表示,關注綠色經濟,關注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重大主題之一,發展低碳經濟、崇尚低碳生活,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在這種大的背景之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別主任白樺(istophe bahuet),英國駐武漢總領事衛亭瀚(nick whittingham)也認為,中國的綠色能源發展大有空間,他們也將在這方面與中國有所合作。作為綠色能源的積極參與者,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林芝表示,十八大之后,中國經濟主動放棄粗放式、外延式和數量型發展模式,致力于精準式、內涵式、質量型的發展模式。在這種經濟新常態下,注重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能源領域調整消費結構也成為業內的選擇。
事實上,去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特別指出將著力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的比重達到15%。新能源發展勢在必行。
“綠色”監管必不可少
受到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市場失靈、企業及消費者缺乏社會責任的影響,中國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專家普遍認為,資源引導方面,金融大有可為,為了引導綠色產業發展,金融機構應當加快創新步伐,使此類企業走出“缺錢”的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首先表示,必須轉變發展觀念,發展綠色經濟。具體來看,可以運用綠色信貸、證券、保險,還有碳交易等方式。他建議,商業銀行可以按照企業污染程度確定利率水平、優先貸款給綠色企業,嚴禁貸款給嚴重污染企業。同時,監管部門也應當檢查銀行貸款是否符合綠色信貸,并給予獎懲。另外,也可以成立綠色銀行的政策性銀行,專門支持綠色產業、綠色企業的發展。
據了解,人民銀行等部門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綠色債券、市場化碳排放機制等正向激勵的綠色金融政策。上個月,銀監會和發改委聯合發布《能效信貸指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有效控制風險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加大對重點能效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并明確商業銀行建立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此外,今年1月,新的《環保法》正式施行,不同層面的監管正在深入該行業。
“綠色”金融正在推進
與此相對應的是,金融機構也正在此領域進行探索。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賴小民表示,大家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綠色產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產業,他們也已經看到這個行業的盈利潛力和空間。華融本身也進行了很多投資,包括對凱迪的20億元投資,實現了金融支持生物質新能源產業發展。
國家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王沅從“人人享受可持續能源”的角度提出,金融機構正在從“讓所有人有能源可使用”,轉變到支持節能減排的行業、新能源,在能源發展中體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過王沅也強調,作為輕資產高新技術產業,銀行對企業的市場規模、各項財務指標都非?粗。在這種情況下,單靠銀行很難滿足處于創新階段的新能源企業的融資需求。對此,亞洲開發銀行高級顧問沈一揚表示贊同,他認為,不少銀行對風險評估非常謹慎,從企業角度講,有效的、低成本得到綠色融資,盈利模式和風險管理非常重要。此外,政策穩定預期、市場穩定預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所以,綠色金融需要全社會努力推動,包括財政、稅收、法律,以及消費者的觀念意識都有待進步。
作為綠色金融的一部分,近幾年來碳金融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在2012年7個試點中,湖北的碳交易市場交易量占到全國一半,交易額占到試點1/3以上,并達成了全國第一筆質押融資,發起第一只中國的碳基金。會議期間,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漢武表示,他們希望能夠把銀行、證券和碳交易結合在一起,更好約束控制企業的碳排放!疤冀鹑谶是有很多方面的瑕疵,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進行探索”,劉漢武表示,2015年將繼續在碳金融產品、工具和市場運用方面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