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斷提升,能源的電力化將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對于電力行業來說,碳減排不僅關系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決定著能源領域碳減排的形勢。面對天然氣缺乏和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趨勢,我國要實現在合理成本下的碳減排目標,必須正確處理好煤炭、電力、天然氣、石油、核電、可再生能源之間以碳減排為紐帶的關系。
從市場經濟和國際經驗來看,實行碳交易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較好辦法。自2013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準七省市碳交易試點以來,電力企業高度重視,尤其是參加試點的電力企業。很多電力企業專門成立了碳交易部門,研究制定碳交易辦法,積極參與碳交易政策辦法的制定。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電力企業對碳交易有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開始的時候關注度不是很高,電廠參與碳交易次數也并不多,交易價格波動較大,流動性不足,碳交易市場的成交量也較小。而隨著政府對碳交易的不斷推進,企業和社會對碳交易的認識逐步加深,碳排放權交易也有所增長。
但是,由于目前碳交易仍然處于試點階段,大部分企業還是處于一種觀望和試水狀態,碳交易對電力企業產生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比如,在生產發展方面,電廠考慮更多的是電網調度的要求,這事關電網安全和經濟效益,若在一些電價比較高的地區,發電企業即便超配額發電,其實際生產的收益還要遠大于碳成本的支出,發電企業還是有利可圖的;在新能源投資方面,規定碳交易履約主體是電廠,而投資決策一般是由電廠的投資方決定,所以對碳交易也不構成直接的影響;在節能管理方面,發電廠在碳交易試點啟動前就已經開展了節能改造,因此以碳交易促進電廠進一步節能改造的力度是有限的;在發電成本方面,從靜態來看,參與碳交易自然會提高發電成本,但目前來看,影響不大。
未來十五年左右,經濟和能源消費保持合理增長,且能源增速前高后低的情況,是實現工業化的必然,也是推動能源革命,進行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從目前電力行業技術減排的情況來看,可以說,我國百分之七八十的火電機組都是近十年更換的新型機組,減排效率十分明顯!笆濉逼陂g,火電機組建設進度明顯放緩,結構優化、降低能耗的空間已經有限,并且,經過近十年的大規模節能改造,火電廠節能潛力已經被充分挖掘。未來,發電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減碳的節能空間還有多大值得商榷。
我認為,發電企業是將煤炭轉化為電力的企業,而不是一味消耗煤炭的企業,因為發電并不是為了消耗能源,發電的目的是把低品位能源轉變成高品位能源。所以,把電力,特別是發電企業當成高能耗企業去管理是錯誤的。
那么,電力行業的減排空間在哪里?我認為,在于如何降低沉淀率,或者說提高發電效率。燃煤所發出的123大卡的熱量和耗電產生的123大卡的熱量,所產生的碳,顯然是不一樣的,電能的質量要比同等能量的煤炭高得多。因此,電力企業的減排空間在于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不是單純地計算電力消耗。
針對電力企業的碳減排,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在我國,碳市場建設意義深遠,電力企業要提高認識,積極面對。通過碳交易試點,可以促進電力企業控制碳排放,讓企業了解到碳具有資源資產價值,可以通過運作降低成本,甚至獲得利潤,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加快推進氣候變化立法工作,盡快完善配套法規政策。雖然我國在氣候變化立法方面很積極,但還是相對很滯后,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盡快推進這個工作,完善有序推進。
第三,協調好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關系,建議從法律角度統籌考慮,引領電力綠色發展。節能增效、控制排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因此,在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對企業的要求應同時考慮。同時,建議盡可能釋放企業在碳交易中自主選擇技術的權利和碳交易方式的權利,這樣更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
第四,以碳指標作為節能減排的統一指標。目前,對電廠的考核指標較多,既有節能指標、環保指標,還有碳強度指標。我認為,應該以碳指標作為節能減排的統一指標。因為,節能從本質上講,也是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節能是彈性要素,如果沒有碳強度要求的話,是不存在極限的。對于電力工業或燃煤電廠來說,常規污染物已經不是構成其發展的瓶頸制約因素,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控制在預期水平。我認為,到了研究將碳作為指標來統領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的時候了。
從宏觀和長遠來看,我國碳市場建設雖然積累了一定經驗,但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即便在各種條件都比較成熟的歐洲,碳市場的運作也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和波折。未來,我國在碳市場的建立過程中,面對的問題會更多,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加強研究、溝通、協調和完善。作為電力行業來說,我認為,碳排放交易的方向是對的,道路也走得通,但是要盡量避免走回頭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