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近年來,多家上市公司被曝出環境污染事件,涉及化工、醫藥、石油、礦業等諸多行業,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去年12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四成上市公司存在環境違規記錄,一批屢屢超標違規排放的重化工上市公司已成為霧霾風險源。報告指出,在廢氣污染源中,火電、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冶煉、化工五大行業的上市公司下屬企業排放量大,且普遍存在高比例環境違規情況。如鋼鐵業上市公司,36家上市公司中有34家曾因環境表現不佳被監管部門披露,存在236條監管記錄,違規比例達90%;電力業有近80%上市公司存在不良環境監管記錄。
筆者認為,上市公司之所以屢屢成為環境事故的罪魁禍首,主要原因有:一是上市公司大多是行業龍頭,對于地方而言已經成為“大而不倒”的企業,環保部門執法缺乏強硬手段起不到震懾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追責機制。企業在惡意排污的過程中,可能收獲了不菲的回報,但他們為此接受的環保罰款可能只有幾萬元或十幾萬元,如此輕處罰,往往很難讓污染企業引起高度重視,這也導致近年來惡意排污問題的瘋狂上演。
可喜的是新《環保法》已開始實施。新《環保法》授予各級政府、環保部門許多新的監管權力,包括環境監察機構可以進行現場檢查,授權環保部門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設施設備可以查封扣押,對超標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可以責令限產、停產整治。同時,新《環保法》針對違法成本低的問題,設計了按日連續計罰規則,罰款數額上不封頂,這將倒逼違法企業迅速糾正污染行為。此外,領導干部虛報、謊報、瞞報污染情況,將會引咎辭職。
按新《環保法》要求,只要不達標排放就嚴懲,因此上市公司要下大力氣做好環保準備,該技術改造的就技術改造,該上環保設備的就趕快上設備。同時,上市公司也應按照有關法律要求及時、完整、真實、準確地公開環境信息,并定期發布企業環境報告書。信息公開以后,對企業的融資、貸款、招投標以及產品的銷售,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將倒逼企業自覺地維護環境保護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