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節能減排多,碳配額用不完,就可以賣出去;誰改造跟不上,就要花錢買“碳”——廣東正大力試點碳交易,借助巧妙的市場機制推進企業自覺節能降碳,為廣東進一步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作探索嘗試。
自2011年納入國家碳交易試點以來,廣東省政府出臺了《廣東省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在此基礎上省發改委制定印發了《配額管理實施細則》、《報告與核查實施細則》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碳排放管理和交易法規制度體系。廣東在多方面進行了“先行先試”,是目前唯一一個探索配額有償發放機制的試點地區,也是試點中唯一一個提出碳配額總量目標的試點地區。廣東還在全國首創探索把新建項目納入碳排放管理,避免現有項目減排、新建項目卻不斷擴大排放的情況發生。
目前,廣東一、二級市場的碳交易累計成交金額均居全國首位,占了全國的六成左右。
親歷
實行碳交易,一年賣碳1451萬噸
開盤價30.49元,收盤價32.6元,最高價32.6元,漲幅6.92%……這是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簡稱廣碳所)網上公布的一組最新碳交易行情。作為廣東省碳排放配額有償發放和市場交易平臺,廣碳所位于海珠區的廣州聯合交易園。廣碳所在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首日成交單價第一、碳配額有償發放總量第一、碳排放交易總量第一、碳排放交易成交金額第一……
據廣碳所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的交易是完全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其交易的是以噸計算的“碳排放配額”,即政府分配給企業用于生產、經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量化指標。碳交易主管部門每年給企業核定并分配一定數量的配額。當企業實際排放超出該總量,超出部分就需花錢購買。若企業實際排放少于該總量,剩余部分可出售。自2013年底廣碳所成功實現廣東省碳排放有償配額首次競價發放以來,短短一年時間,廣東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1451萬噸,總成交金額近8億元,居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首位,分別占全國碳市場的近五成和六成。
“這些交易的背后,是市場力量在引導企業節能減排!睆V碳所總裁靳國良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節能減排不一定要通過參與碳交易,但通過碳交易這種經濟手段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產品優化、管理體制創新等,社會總體減排成本卻是最低的。比如,企業投資進行技術改造,碳排放降下來了,剩余的配額就可以在交易所出售而盈利。如果企業一時沒有條件改造,也可以花點錢買一些配額,待以后有了錢再改造。碳交易啟動之前,企業的節能減排各搞各的,現在通過碳交易,就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先進激勵。
“去年我們花了1000萬元購買有償配額,今年通過余熱發電等低碳節能改造后,完成履約后還有少量剩余的配額,企業不僅實現節能減排,還能賺錢了!鼻暹h一家水泥控排企業負責人這樣表示。碳排放交易機制對全省節能降碳的作用,在數據上得到體現:在2013年試點啟動的首個年度,廣東控排企業履約率達98.9%,僅2家未能完成履約,其中80%以上的控排企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和碳排放不同程度下降。
一年多來,廣東碳交易市場不斷發展,非控排企業與機構、個人投資者相繼參與廣東碳市場,現代“買碳翁”和“賣碳翁”不斷涌現。目前已有15家投資機構、40多名個人投資者在廣碳所成功開戶,交易日趨活躍。
靳國良對記者說,碳配額對控排企業來說,還是一種資產。碳配額可以交易、可抵押融資,比如年底一些企業資金緊張,可將部分碳配額先賣出去,一噸碳賣20-60元,可獲得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元的資金補充企業流動資金,明年再將配額買回來,相當于碳權益成為一種無形的生產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