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東莞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建設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為目標。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城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建設逐漸受到東莞社會各界關注。
《新型城鎮化發展征求意見》(以下簡稱《征求意見》)中提出推廣綠色建筑,提高綠色建筑比重,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梢,在綠色低碳城市的推進中,綠色建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建立長效機制,讓社會資本在建筑節能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高能耗建筑制約城鎮化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蓬勃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30多年來廣東,東莞也從一個國民生產總值只有6.11億元的農業縣一躍成為遠近知名的“世界工廠”,近年來也躋身GDP“5000億元俱樂部”。東莞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高度的城鎮化讓每個鎮成為一座城市,鎮中心高樓林立,城市中有城鎮、城鎮中又有城市是東莞特色,東莞城市化推進多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是一個頗具現代化水平的城市。
但和國內的很多城市一樣,東莞在城鎮化過程中也遺留了很多問題。如由于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以及對環保的認知不足,城鎮化建設中一些公共建筑追求新穎造型和豪華裝修,建筑所執行的設計標準節能水平太低,過高的建筑能耗對經濟和環境都產生了巨大的壓力。長此以往,高能耗建筑將留下沉重的能耗負擔和治理困難,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瓶頸。
《征求意見》指出,按照中央和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要求,遵循經濟、自然和社會規律,結合珠三角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和東莞高水平崛起的需要,把建設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作為未來一段時期東莞城市發展的定位。
對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認為,將現代生態概念融入城市的發展,說明了高污染、高能耗的舊城鎮化道路已經不適合東莞的發展。東莞在建設新型城鎮化道路中要尊重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倡導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新型城鎮化布局,引導綠色環保的城鎮化進程。
根據東莞市住建局公布的東莞部分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共209棟)2013年建筑用電量情況,其中有66棟建筑單位建筑面積年耗電量超過100千瓦時/平方米。由此可見,我市早期的建筑明顯表現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
為何早期的建筑能耗如此巨大?“以辦公樓為例,能耗主要由空調系統、照明設備、辦公電器設備和電梯等公共服務設備及特定功能設備構成,其中空調和照明占的比重較高!睎|莞市大能環?萍加邢薰靖呒壒こ處煱踪F平告訴記者。
白貴平認為,按照以前的理念,早期的建筑更多的考慮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對于建筑節能考慮得并不多。他說,以前的理念有“三級放大”的通病,即計算負荷的時候放大,選主機設備的時候放大,選配件也放大,這是不合理的。
另外,東莞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向葳認為,一些早期的公共建筑沒有考慮好通風和朝向,不合理的規劃和設計也會導致能耗的升高!霸缙诘墓步ㄖ捎趪覜]有相應的規定,對外墻材料沒有具體要求,而門窗和屋面的做法也多種多樣,這些因素會導致室內過熱,增加空調的負荷!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表示,目前,東莞經歷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過去以高能耗、高污染、過度消耗能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更是制約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東莞應該從資源高度消耗型向綠色、環保的城鎮化的模式轉變,因此,建設綠色低碳城市提升東莞城市品牌和城市定位顯得至關重要。
樹立標桿 推進綠色建筑發展
綠色建筑指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如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從而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根據《東莞市發展綠色建筑工作指引》,城鎮新建建筑須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不少于220萬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
據了解,由東莞市政府財政投資的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學校、醫院、檔案館、科技館、體育館、研發中心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新建建筑項目率先執行國家、省綠色建筑標準。
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綜合體項目能耗巨大,應率先執行國家綠色建筑標準。東莞新建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綜合體項目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據悉,環球經貿大廈高度為289米,是東莞首屈一指的第一高樓,同時也引入了“綠色建筑”的概念。據環球經貿中心的機電部副經理田東野介紹,環球經貿中心是目前東莞單體量最大、最高的低碳節能大廈,獲得LEED金級認證。據悉,LEED綠色建筑和傳統建筑相比,可以節能15%—30%。雖然環球經貿中心的投資因此比普通建筑多4000萬元,但是投入使用后年節約用電約840萬元,其他方面的節能效益約每年3000萬元。
田東野稱,環球經貿中心是東莞綠色建筑的典型代表,綠色建筑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概念層面、將技術進行簡單的組合,而是針對超高層大型建筑的特點取長補短,整合最成熟的技術、系統,使能源達到最優利用。據了解,環球經貿中心主要技術是通過五個層面上的技術實現的,包括建筑獨特的設計,實現過渡季節里的自然通風;動態冰蓄冷、大溫差供冷、溫濕度獨立控制、中央空調技能技術;中水處理回收利用;超高層大型建筑物智能聯網平臺。
此外,東莞生態園控股有限公司大樓也是新建建筑節能的典范,在2011年已獲得了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而松山湖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區、南城國際商務區、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粵海高端裝備產業園、虎門港、長安新區等其它城市發展新區也需按綠色建筑標準要求進行規劃建設。
而房地產龍頭企業東莞萬科也率先將“綠色建筑”概念帶進小區建設,以東莞萬科城等已取得國家、省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綠色住宅小區項目為示范點,推進發展我市綠色居住建筑,建設宜居社區,提升公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住宅。
11月22日上午,萬科大廈營銷中心暨樣板層正式對外開放。據項目營銷相關負責人表示,萬科大廈是獲得認證的東莞首座達標綠色三星級寫字樓,約65%超高節能率,堪稱行業節能先鋒,營造更和諧、環保的生態辦公環境,可以有效縮減企業運營成本。
合理設計可降低綠色建筑成本
很多人認為綠色建筑的建筑成本較高,不愿意為高昂的建筑成本“買單”。其實,政府對綠色建筑投入了巨額的資金。
根據2013年底東莞市出臺的《東莞市建筑節能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下簡稱《辦法》),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并明確對星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補貼,星級越高,補貼越多。
近日記者從東莞市住建局獲悉,2013年度市建筑節能專項資金獎勵計劃進行公示,東莞擬對38個項目給予總計500余萬元的獎勵,其中有5個是綠色建筑項目,共計210萬元的獎勵。
據東莞市住建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東莞萬科大廈也是五個綠色建筑項目之一,該項目為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根據面積和增量成本計算,可獲得100萬元獎勵。
另外,市住建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政府的補貼外,綠色建筑的因地制宜的設計、材質的合理化運用、合理的節能方案、合理利用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其成本。
林江向記者介紹,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東莞土地集約成為關注的焦點。他認為,東莞可以仿效新加坡在建筑高樓融入綠色、環保、低碳概念,設計空中花園,引入太陽能等設備,這樣既可以減排節能,也可以合理化利用技術。
據悉,建筑可以合理化利用技術,降低其成本。如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公共建筑可安裝分項計量裝置,對建筑內各耗能環節,如中央空調系統、照明與辦公設備、動力設備和監控中心能耗等實現獨立分項計量。建筑的屋頂合理采用綠化形式,屋頂綠化面積占屋頂可綠化總面積的比例達到30%以上;建筑室外透水地面的面積占室外地面總面積的比例大于等于40%;建筑的綠化、景觀、洗車等用水采用非傳統水源,綠化灌溉采用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
在設計層面上,向葳認為綠色建筑可以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區的氣候特點進行規劃設計,讓建筑自然通風。另外,設計合理的體型系數,建筑外表面盡量少,圍護結構的面積少了,自然沒那么熱了。
業內人士認為,建筑節能方案非常重要,要把合理的東西用在合理的地方,關鍵是組合、設計上的精雕細刻!安灰欢ㄈ恳米罡呖萍嫉脑O備,而是要有合理的優化選擇。”
建立長效機制 引入社會資金
丁力認為,新型城鎮化是讓老百姓過上新生活,讓綠色建筑進入平常老百姓家才是最本質的。而如何讓市民認識并接納“綠色建筑”的概念,如何引導企業使用并推廣,如何引入資本參與綠色建筑的建設當中等問題都是值得深思的。
東莞市大能環?萍加邢薰究偨浝戆踪F平表示,綠色建筑是城鎮化建設當中的其中一個步驟,綠色建筑不僅具備低碳環保的功能,還體現了整體的環境的提升,除了環境的改善、材料的可持續、環保、功能型的材料、室內外的設計,更重要的是人居環境整體層面上的提高。
他認為,東莞的綠色建筑需要軟件和硬件共同發展。早期,東莞已經提倡綠色建筑,經過多年的發展,東莞在綠色建筑方面的硬件配套做得不錯,而軟件方面差強人意,如開發商的理念問題、市民的意識問題。
“綠色建筑材料與普通建筑材料的成本上有差異,如何降低開發商的運營成本,讓綠色建筑與市場接軌?又如何跟普通市民普及綠色建筑的知識?綠色建筑和傳統建筑的區別何在?只有市民和開發商對綠色建筑有充分的認識,了解傳統建筑和綠色建筑的成本差距不大,但是綠色建筑的運營成本比普通建筑少很多倍,才有可能讓綠色建筑進入尋常百姓家!卑踪F平說。
如何推進綠色建筑的全面開展?白貴平提出了兩點,首先,政府要加大宣傳的力度,雖然東莞政府出臺一系列資金獎勵政策,但政府在宣傳、引導上有所缺失,導致很多開發商和企業持觀望態度。其次,簡化開發商的辦事程序,讓開發商的辦事較為暢通,提升其時間成本。
東莞市高森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奚于成認為,綠色建筑是建設低碳城市的起點,在東莞,有關綠色建筑的政策框架很成熟了,目前的困境是缺乏必要的宣傳,政府要加大力度宣傳和引導,讓企業有動力參與綠色建筑中去,最理想的狀態是30%—40%企業能運用綠色建筑。
另外,他認為,政府應建立長效的機制,進行制度性的引導,讓企業覺得“有利可圖”。目前,萬科等企業以綠色建筑作為營銷賣點,讓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據了解,目前取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占全國總建筑面積僅約1%,按照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有望撬動超過萬億的綠色市場規模,那如何引入資本參與其中?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資本是逐利的,民間資本講究的是回報,講究回報的形式。
他認為,首先,政府的資金投入義不容辭;其次,政府建立長效機制,可以引導企業,進行公私經營合作,讓企業參與到投資、融資的項目中去。
林江認為政府可以創新制度,制定一定的指標,宣傳環保、低碳、綠色建筑的理念,讓企業參與到建設綠色建筑中去。若企業通過建設綠色建筑而獲得的收益了,企業就愿意參與到綠色建筑當中來;另外,政府通過指定目標設計碳減排,進行制度的創新,再量化到企業,通過推行行業的項目,吸收民間資本的投入,企業可以通過自身能力,或通過多家企業合作的形式獲益,企業獲得收益后再分紅,以獲取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