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美國承諾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8%;中國則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這一聲明的發表,標志著我國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來將通過限定碳排放總量,加快形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那么,碳排放峰值時間表確立后,對我國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會產生哪些影響?行業走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碳金融有望形成獨立產業
碳金融,即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未來,我國政府必將就碳排放權形成完整的交易市場。在此背景下,工業領域的高耗能企業投資節能設備需要融資,高耗能企業與低能耗企業間相互交易碳排放權需要服務市場,社會領域建筑節能改造需要銀行貸款,所有這些都需要由碳金融產業來完成。
參照歐盟發展經驗,其2011年碳排放交易量達到1480億美元,而中國作為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碳金融將會獲得更大發展,成為獨立產業。
低碳產業比例將大幅提升
節能產業迎來暴發期。節能產業包括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和節能服務3個領域,是我國實現碳排放總量控制的核心物質支撐。在我國正式公布碳排放宏觀目標的壓力下,未來節能產業將保持高速發展,新型節能產品、高效節能裝備、建筑節能技術、專業節能服務等將更大范圍、更大規模地出現,并且快速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到工業生產過程、進入到城市建筑樓宇等各個領域,保障節能目標的實現。
新能源應用更為普及。如果說前三個方面是碳排放的“節流”,新能源的普及應用則是“開源”。由于生產過程清潔無污染,我國政府將新能源產業提升到一個重要高度。
國務院近日出臺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大幅增加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消費比重,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供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
園區低碳化發展基本確立
高耗能產業進行低碳化改造。包括電力、冶金、機械制造、紡織、化工、建材等產業,未來將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生產工藝,依法淘汰重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采取政府補償、企業自愿關閉的方式,逐步淘汰不符合國家環保和能耗標準的企業,建立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益行業的退出補償機制;制定嚴格的低碳生產門檻,加強園區內企業進入和淘汰管理,對高碳落后產能和企業進行強制性淘汰,對入園企業和新建項目實行低碳門檻管理。
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獲得快速發展。依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的《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數量。近年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開展的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低碳工業園區示范試點和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等工作,都旨在推動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
在之前較好的發展基礎上,借力國家設立的碳排放目標,未來我國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將獲得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