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財政部公布首批30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示范項目。30個項目是根據五大關鍵因素從120個項目中甄選而出,其中環保項目占12個,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這些項目將為PPP制度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一位參與項目評選的專家表示,示范項目的評選涉及采購程序、社會資本、PPP運作方式、交易結構、財政可承受能力五個關鍵因素,從各地上報的120個項目中最終選出30個,這些項目也將為PPP制度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財政部稱,示范項目旨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范例,形成一套有效促進PPP規范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
梳理發現,從行業領域來看,30個項目集中在污水處理(9個)、軌道交通(7個)、供水(3個)、供暖(3個)領域。從入圍省份來看,推進PPP非常積極的江蘇省以9個入圍項目居首,安徽則以4個入圍項目排第二名。河北、吉林、浙江、山東等省份也有項目入圍。
財政部表示,PPP示范項目將為PPP制度體系的完善提供參考。而成為PPP示范項目,將可以獲得財政部的專項資金支持,地方也將給予示范項目前期費用補貼、資本補助等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財政部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為示范項目提供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
在首批入圍的30個項目中,新建項目有8個,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此次30個PPP示范項目中地方融資平臺存量項目占多數,為22個。上述專家解釋,存量項目有的已經動工,有的是已經找到投資人。另一方面財政部也希望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存量項目的改造和運營,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
10月中旬,財政部組織了第一批示范項目推介會,19個省份和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官員帶著66個項目來爭取示范項目,項目集中在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供水供熱等領域。最終,15個省份30個PPP項目入圍。
研究PPP項目的上海財經大學助理教授王茵表示,地方融資平臺存量項目轉成PPP項目的關鍵是項目本身是否可以讓投資者獲益,能否轉化并非地方政府說了算,投資者會通過成本效益分析結果來確定是否投資這個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