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約束力的日益加大、考核方向的科學調整,地方政府就不能不把“環保賬”納入“經濟賬”一起算。算清“環保賬”,才能算好“經濟賬”。而且“環保賬”要既算“產出賬”,也算“投入賬”、“消耗賬”、“回收賬”,真正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
近日,陜西榆林、延安兩市與中石油長慶油田的“環保糾紛”引人關注。兩市認定油田需繳納高額環保補償金,雙方甚至準備“對簿公堂”。面對昔日極力拉攏的央企“香餑餑”,如今地方算起了“環保賬”。
與長慶油田一樣,近年來,已有多家央企與生態脆弱的西部省份產生大大小小的“環保爭端”。在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一些企業也收到了當地政府的“逐客令”。甚至出現了“地方環保部門直接對央企開罰單”的現象。這些情況說明,在“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抉擇中,不少地方將天平傾向了后者。
地方態度的轉變,反映了“算賬方式”的變化。引一家大企業,上一個大項目,會帶來稅收、就業的增長,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投資會輕松拉高GDP,地方政府自然樂見其成,甚至開出不少優惠條件,千方百計吸引大企業落戶。然而,隨著環境約束力的日益加大、考核方向的科學調整,地方政府就不能不把“環保賬”納入“經濟賬”一起算。僅就陜西榆林來說,相關研究顯示,在現有條件下,榆林每開采1噸煤,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達66.1元,每開采1噸原油,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達260元,成本收益率因此大打折扣。此次陜西榆林、延安兩市認定長慶油田需繳納的水土流失補償費及逾期罰款合計超過16億元,就是個例子。
算清“環保賬”,才能算好“經濟賬”,否則就會在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之間陷入兩難。比如,有的地方急于引進投資大、效益好的企業和項目,卻忽視了環境修復方面需要的巨額投入;又如,有的企業技術改造進程一拖再拖,在日益嚴格的環保監管和處罰下,品牌和資金雙重受損,反而得不償失。甚至一些節能環保產業本身的發展,也需要算好“環保賬”。比如,已經鋪開多年的“綠色照明”工程,在節電方面頗見成效,但1只廢棄節能燈中所含的汞可污染180噸水及周圍土壤,尚不成熟的節能燈回收體系隱藏著更大的污染風險,亟待完善。再如,新興的煤制氣項目將煤炭轉化為合成天然氣,能減少燃煤對空氣的污染,但這一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水,并會產生不小的碳排放,其環保的功效也就值得商榷了。
賬要算兩頭,既算“產出賬”,也算“投入賬”、“消耗賬”、“回收賬”。在上馬新項目、扶持新產業、出臺新政策等各個方面,各級政府和行業企業都需仔細撥撥算盤,將“環保賬”算仔細、“經濟賬”算明白,決策才能更有針對性,更科學有效、環境友好。
算清“環保賬”,才能算好“經濟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住“綠水青山”,責任在企業也在政府。在企業層面,應嚴格落實環境政策,全面調整能源結構,加快建設治污設施,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自覺遏制以污染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的沖動。國務院國資委和環境保護部日前就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央企業在這方面做出表率。在政府層面,也要樹立“綠色GDP”的目標,劃出環!坝哺芨堋,架起監管“高壓線”,綜合利用行政和市場的手段,倒逼行業企業踐行環保,把算“環保賬”的意識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實現生態環境良好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