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向社會發布《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征求意見稿。根據目錄,未來5年,34項低碳技術總投入將達到3516.85億元,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超過1.4億噸。
這樣的努力與國際能源署(IEA)在《能源技術展望2014》中所做的判斷不謀而合: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推廣低碳能源技術的領導者。
為了實現經濟低碳化發展的目標,近年來,我國對綠色技術研發進行了持續投入,產生了令人欣喜的結果。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我國綠色技術研發量每年增長77%,排名世界第一。按照計劃,中國對清潔技術的投入還將繼續增加,2015年其比重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至2.5%。
現在,在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為重心的經濟戰略指引下,中國企業成長迅猛,已在多個低碳產品和服務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關行業最為突出。不到8 年時間里,我國風力發電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年增長速度接近翻番。作為世界最大的光伏組件出口國,中國同時也是太陽能熱水器核心技術的掌握者和世界太陽能熱水器最大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國內太陽能熱水器安裝量占全球總量的65%。巨大的市場和日趨成熟的低碳企業成為支撐我國確立全球低碳技術領導者地位的關鍵力量。
為了推動經濟轉型,2010年我國有8個城市和5個省份被確立為探索低碳發展模式的試點。目前,構建低碳發展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選擇。
與中國相比,2008年后,全球低碳技術曾經的積極倡導者歐盟正在放緩腳步。這一方面是因為歐盟內部成員國之間無法就氣候變化會議上遇到的問題達成一致意見,致使歐盟處理外交事務整體能力受損。另一方面,歐盟設置諸多環保技術轉讓門檻,并在國際貿易中附加各種環境條款,令發展中國家對其產生了質疑。
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領導力式微,為中國創造了機會。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感同身受,樂于做技術的輸出者。更重要的是,由于已經在碳減排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如建立碳強度下降目標、調整經濟結構、鼓勵技術創新、提高能效、發展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等,中國具備打造自身領導力的前提和基礎。
目前看來,中國建立自身領導力的薄弱環節在于,尚未完全意識到并積極整合自身的領導力優勢,對自身為碳減排所做的努力宣傳力度不夠,未能形成應有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此外,確立領導者地位,還需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中國可以借鑒中美在碳捕捉領域成功的運作模式,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國的合作,進一步促進低碳產品的國際流通,探索并率先實行令大多數國家信服的氣候政策和框架。
由于氣候變化關系到全球未來發展,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廣泛關注。當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作為被更多的人看見、聽見的時候,必然將提升中國在其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也勢必會為中國在其他國際問題上獲得支持產生潛在的積極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