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行業資訊  中國節能產業網 >> 行業資訊 >> 國內資訊 >> 正文
打造綠色循環低碳經濟體系 促進節能減排
來源:中國節能服務網 時間:2014/6/20 17:51:34 用手機瀏覽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求和諧為主要特征,追求節能減排、固碳增匯、統籌協調與和諧共生,它可以通俗地概括為,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與業態。倡導并實施低碳經濟不僅可以實現“綠色發展”之愿景,而且還能應對資源危機風險;不僅可以提高綜合開發利用效率,而且還能增強環境友好成效。目前,低碳經濟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經濟業態,更將成為未來全球社會文明的主流形態。

  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以創新為核心的新經濟已開始在全世界逐漸擴散。新經濟是以知識應用和創新思想為基礎的經濟,在這一經濟中,優化創造就業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關鍵是體現在生產時間中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技術。在這一經濟類型中,市場的風險、不確定性和持續的變革決不是例外,要遵循客觀規律與依靠科技進步。新經濟的基本范式是“創業—孵化—集群”。其中,集群是新經濟的生態學。新經濟的“集群”不同于工業經濟時代產業在空間上的物理疊加,而是產業鏈上各環節企業的生態共存,多種業態的企業在集群中形成多物種生態鏈,共同形成同生共進的生態圈。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一個重要的溫室氣體來源,同時又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研究表明,中國增加1%的森林覆蓋率,便可以從大氣中吸收固定0.6億~7.1 億噸碳。但在看到中國森林碳匯潛力的同時,也要看到其極限。中國可以改進森林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面積。由于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會很高。中國人地矛盾相對比較突出,用于造林的土地面積有限,環境條件較差,通過人工造林吸收的效率較低,成本較高,在CDM 項目競爭中缺少優勢。中國土地約三分之一為沙漠,約三分之一為高原,因此未來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率的難度非常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利用改善自然生態系統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減排的最佳方法。1994年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 17%。農業CH4排放量占我國CH4總排放量的50%。農業N2O 量占我國N2O總排放量的92% 。預計,2015年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將比1994年增加48%。畜牧業CH4排放和農田N2O排放是主要的貢獻因素,其分別比1994年增加73%和 53%。氣候變化將導致農業損失大于工業損失。

  發展低碳經濟要善于將“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與“循環利用”的技術原則緊密結合起來,F代循環農業是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現代農業類型。其不僅具有現代農業的運作高效性,同時更具有循環農業資源節約性,而且可以通過優化組合,實現優勢充分疊加而產生綜合性的集成效應。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1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要增加糧食等農產品,那就需要發展資源科學利用的循環經濟。

  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理念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十分強調優化集成與合理循環,尤其獲取立體增值效益則是一個重要的要求,其高效種養模式應具有立體結構、生態功能、市場屬性、綜合效益。它不只是在景觀上立體,而且在生物再生產、經濟再生產上具有多維立體結構和功能。在廣度上,它講究生物多樣性,建筑在農、林、牧、漁、鳥、蟲、微等生物生產的環境中;在深度上,對資源的保護性開發,要具有相當的深度,如對氣候、土壤、水分、生物、勞力、資金、物資、科技、信息等資源的開發要統籌規劃,既深度開發,又積極保護;在高度上,既把握物流、能流轉換規律,適度延伸食物鏈,又按照經濟增值規律,延伸產品加工、貯運、銷售鏈條,達到多維經濟增值。為此,要積極在實踐基礎上探索有益的發展模式。

  一是立足于適量投入、立體種養、高效利用、固碳減排,構建資源節約型復合生態系統的生產模式。以福建福清星源農牧公司的農牧有機結合高優農業模式為例,僅一個出欄1萬頭的養豬場,通過實施循環農業模式即可節約牛糞成本約6萬元,節約電費約17.0萬元。年節約肥料成本達33.48萬元,節約魚飼料達20噸,節約魚料成本約3.6萬元,年節約原料成本約45萬元。

  二是立足于優化環節、合理循環、減少廢棄、防控污染,構建環境友好型循環利用系統的生產模式。以秸稈資源化循環利用模式為例,以南方特色食用菌產業為核心,以草生菌優良菌株選育為重點,循環利用秸稈資源 、充分利用廢棄物,形成多途徑開發模式。每畝栽培草生菌可增產增收100元;與進口復合肥相比,每畝節約化肥20元;生產菌渣有機肥每噸利潤60元;菌渣有機肥替代化肥量30%, 減少稻草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

  三是立足于農林復合、農牧配套、合理調控、促碳中和,構建固碳增匯型優化調控系統的生產模式。森林碳匯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是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時消減CO2排放量所需成本的1/30左右,每年增加的碳匯在1.5億噸碳左右。以林下經濟模式為例,在郁蔽的林下養鵝,每667平方米可養500只,每年可養3茬,出欄1500只,年純收入可達1.2萬元以上。林下發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環利用,種草菇后的培養基廢料可做林地肥料,促進林木生長。

  四是立足于發揮功能、優勢互補、統籌集成、和諧發展,構建生態文明型統籌協調系統的生產模式。綠色家園建設,可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農業增效增收。例如建造一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每年可節柴2000千克以上,相當于3.5畝薪炭林或6畝林地的年產林木蓄積累。

  五是立足于技術密集、高效循環、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構建科技示范型高效循環農業的園區模式。以福清市漁溪鎮現代循環農業科技園區為例,其目標是建設微生物發酵床人工腐殖質園區,建立養殖—加工—種植的產業技術循環體系,將發酵床養豬作為主產品,生豬產品為副作物,生產發酵床系列微生物菌劑和生物基質系列產品等,探索出了廢棄物“零排放”的模式。

  總之,我國資源短缺,人口眾多,需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以求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如何節能減排,怎樣固碳增匯,農業理應作出貢獻。低碳農業不僅是一個目標與方向,更應有具體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以“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為指導的循環農業理論和技術體系,具有廣泛的生物多樣性、產業復合型和生態優化、環境優美的特性,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優良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中國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轉
今冬再添“煤改電”取暖居民27萬戶 河北南部電網
河北省2017年各市節能減排目標考核結果
中天鋼鐵集團兩大環保項目正式投運
《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發展報告2018》正式發布
福建莆田市“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
北京確定2018年節能減排目標:萬元GDP能耗降2.5%
高校節能減排大賽玩出新花樣:廢舊電池做成隨身充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