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際能源署日前發布的《2014年能源技術展望》稱,全球如果轉為使用清潔能源將產生44萬億美元的成本,但同時也會因為減少使用化石燃料而節省下115萬億美元。未來幾十年清潔能源帶來的收益將會逐步擴展。人類全面使用清潔能源將需要更加全局性、長期型的方案。
該報告指出,如果各國朝著更加清潔、效能更高的能源結構轉變,全球經濟將可因減少燃料成本而節約數萬億美元。資金的節約主要是通過建筑以及汽車能效的升級來完成,但增加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使用比例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當前的難點在于過去幾十年清潔能源系統發展所產生的經濟與環境利益并不屬于最先進行投資的人群。各國能源政策比較側重于短期,且只關注若干種燃料,這阻礙了民間投資和公共機構對風能、太陽能以及其他新能源技術的支持。與此同時,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主要使用價格較低但容易造成大量碳排放的燃料,這會抵消掉其他國家和地區所減少的碳排放,進而推高全球平均氣溫。
國際能源署認為,上述狀況是清潔能源的發展“仍然緩慢”的原因,這需要整體、長期的方案來為脫碳行動的融資和管理提供支持。
國際能源署署長瑪麗亞.范德胡芬(Maria van der Hoeven)表示,各國需要把能源系統中的所有部分和行業更加有效地整合到一起,從低碳的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從能源效率到智能電網,從更節能的汽車再到更節能的建筑。她說:“我們需要以更加系統性的觀點來看待當前情況,這至關重要。需要做的事情遠遠不止這些。我們要研究整個電力體系,并分別找出收益和成本所在。”
根據《2014年能源技術展望》,節能在全球減排行動中扮演了主要的且低成本的角色。國際能源署最為大膽的可再生能源前景預測中,節能占到累計減排量的38%,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為30%。節能主要是通過更省油的汽車以及鼓勵提高建筑和設計可持續性的建筑法規來實現。
范德胡芬說:“交通運輸行業的石油使用比例超過50%,建筑業則消耗了全球發電總量的50%。如果有辦法能讓這些行業的使用比例減少一半,那么就將會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要在2050年前實現在全球能源體系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需要44萬億美元的額外投資,這一數字要高于去年預估的36萬億美元。而燃料方面節省下的115萬億美元將可覆蓋這些成本。如此,2050年之前的能源開支節省凈額將為71萬億美元。即使去掉10%的折現率(來自通脹率和現金流的波動性),其凈額也超過了5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24元人民幣)
報告的主要作者大衛.艾辛格(David Elzinga)表示,吸引投資是件難事,因為需要大量的前期資本,而且清潔能源政策仍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他說:“我們需要做出改變,這并不代表我們不能實施政策,也不意味著我們就得一成不變地繼續下去。但是我們必須得讓投資者感到放心,這樣他們才能相信能夠取得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