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1天安全、環保、細致地吹掃,曾是上海石化生產“龍頭”的1號乙烯裝置,12月15日完成停役的各項工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此舉將對節能減排產生積極影響,其中化學耗氧量減排約2000噸、氨氮減排約40噸、二氧化硫減排約230噸,氮氧化物減排約400噸。
上海石化1號乙烯裝置是我國1973年從日本成套引進、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核心化工裝置,包括裂解分離和汽油加氫等。原設計能力為年產聚合級乙烯11.5萬噸和化學級丙烯5.25萬噸。該套裝置在將近40年的壽命周期中,為上海石化的發展壯大及我國乙烯工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1986年增設裂解爐和1991年康復改造,該裝置的年乙烯設計產量提高到了14.5萬噸,技術能級也較引進時有較大提升。盡管目前該裝置與同行業先進水平比較,在物耗、能耗方面都已落后,但由于上海石化的良好運營和精細管理,該裝置每年仍有約1億元的邊際效益。
根據上海市有關產業結構調整淘汰類指導目錄,年產15萬噸及以下單套乙烯生產裝置,需于2014年前淘汰。為響應政府號召,上海石化在反復論證后,決定提前將1號乙烯裝置停役。11月25日,該裝置開始熄滅裂解爐燃燒了近40年的熊熊爐火。
據悉,未來3年內,上海石化擬投6億元實施“碧水藍天”環保行動計劃。項目實施后,上海石化將實現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50%以上,化學耗氧量等排放總量明顯下降,生產區域異味基本消除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