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據國家統計局調查,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8%,是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在各相關行業協會調查的39個產品中,有21個產能利用率低于75%,其中光伏、電石等產品甚至不足60%。
“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環境質量狀況,進一步提高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標準,分區域明確落后產能淘汰任務,惟此才能真正治愈產能過剩頑疾,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痹诮邮苡浾卟稍L時,中國節能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宋忠奎表示,化解產能過剩要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
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天柱則認為,化解產能過剩不能一味淘汰,最好是從消化、轉移、提升、淘汰4個方向多方位發展,政府決策一定要及時給力。
機制到位,淘汰設備也可用環保再利用的方式進行
決策層一再強調,以重工業為主的產能過剩與污染治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落后產能源源不斷出現的原因,就是一開始產能達不到節能減排的要求和效果,造成原材料和資源被過度消耗,從而出現一個惡性循環!睆執熘f。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是長期性、持續性的,在短期內很難被改善。“例如鋼鐵,當前普遍認為鋼鐵產業的消費峰值是8億噸。落后工藝繼續使用、規模不到位、產品高耗能但是生產線無法被很快淘汰,是因為還存在著人員安置等棘手問題。”宋忠奎說。
對于產能過剩出現的原因,張天柱認為是機制跟不上的問題。“政府在政策制定、引導等方面或許已經達到了應有的高度,但是很多生產線在上馬時并沒有像國外那樣規定使用期限和到期升級等內容。在國外,淘汰落后產能和生產設備的前提是儲備技術已經到位,即使是淘汰設備也是用環保再利用的方式進行!睆執熘嬖V記者。
此外,業內專家指出,許多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還與集中性、爆炸式投資不無關系。在大項目導向的地區經濟發展模式下,許多地方政府通過比較強大的資源調配能力,通過土地優惠、稅收減免、投資補貼等各種方式來吸引投資,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對這些項目進行直接干預,造成了投資者行為的扭曲和投資預期的改變。
為何投資審批制度沒能管住這些投資?張天柱指出:“比如在需要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時候,投資審批制度反而成為大家都去爭搶的稀缺資源。生怕過了這村沒這店,造成投資者出現‘蜂聚’。這不僅扭曲了投資者行為,同時容易造成權力尋租!
產能過剩為結構調整提供“出口”
衡量產能嚴重過剩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對行業會不會帶來災難性的損害。“現在看來,產能過剩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損害已經在所難免,并且在一些行業里已經出現。”宋忠奎說。
據記者了解,當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船舶等行業的產能過剩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行業本身也在經受著利潤劇降的陣痛。比如,今年上半年,整個電解鋁行業虧損6.7億元;2012年,水泥制造業全年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2.8%,平板玻璃制造業降幅更是超過了60%。
“各個省市之間只盯著GDP的較量,卻看不到產能過剩對行業造成的損害。本來政府不應該用太多的行政手段對行業和項目上馬進行干預,但現實總是本末倒置!睆執熘f。
業內專家指出,由于我國的產業組織結構存在問題,如企業太過分散、競爭手段單一(主要靠打價格戰)等,導致產能利用率低于正常水平,企業效益大幅下降,有些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甚至還出現一些逆向淘汰,即小企業、劣質企業淘汰大企業、優質企業。因此,持續蔓延且不斷加深的產能過剩已成為我國的經濟頑疾之一,亟須下大力氣去解決應對。
“眼下,如何高效有序地進行工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是重中之重,而產能過剩則提供了這樣一個出口,化解和治理產能過剩必須跟調結構、經濟轉型、治理污染結合起來!彼沃铱f。
市場的自主調控能力不可忽略
本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召開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電視電話會議”透露,電解鋁階梯電價制度正在抓緊制定;2015年底前全國將再淘汰煉鋼和煉鐵產能各1500萬噸、水泥產能1億噸、平板玻璃產能2000萬重量箱;各地還將取消產能過剩行業用地優惠政策等。
專家認為,化解產能過剩措施的實施,必將抬高行業進入門檻,對多個行業來說也是優勝劣汰加速洗牌的過程,對行業龍頭企業將形成利好。
“當然不可能只靠淘汰落后來化解產能過剩的緊張現狀,還有市場的自主調控能力不可忽略。”張天柱指出,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要實行嚴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
他認為,行政干預不應該過多,宏觀調控一定要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單純靠政府或者靠市場都很難打倒產能過剩這個“頑固的敵人”。
“化解產業過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每年都會有相關的政策出臺,但是真正解決產能過剩的時間長短,也是由這些政策的執行力所決定的!彼沃铱f。
而多位專家認為,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最關鍵。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建立一種新型的準入制度,用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等條件來對投資主體和市場主體進行約束。而在近期出臺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要通過5年努力,初步建立起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使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得到完善,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充分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