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的能源危機 發展中國家應該怎么辦 |
來源:不詳 時間:2007/4/25 8:45:02 用手機瀏覽 |
中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劇的增加。這種趨勢短時間內根本就無法改變,在嚴肅的減排任務和尖銳能源需求之間,今后我們仍有更長的路要走,這也將是對我們的“中國特色”發展的考驗。因此,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國家,不讓其發展顯然是不可能,而且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很顯然發展中國家不能再重復以往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老路,要根據自己國家的資源特點,創造新的經濟、社會、政治發展模式。
一些不肯執行《定都議定書》的批評者認為,《京都議定書》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它沒有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任何約束。國際上更有一些人開始公開的宣揚中國(印度)威脅論。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霸權主義的邏輯。中國發展到了今天我們的人均能源消耗量還不到1.5噸標準油,而發達國家人均消費量是大約4噸標準油。很顯然,認為發展中的中國的威脅會比人均能源消耗高于他們3倍的發達國家還要大的論調,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霸權主義理論。
然而,地球變暖氣候異常的嚴酷現實,又使得我們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樣,不能不直面這人類的共同威脅。實事求是地說我們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即使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大規模的減排,但也不能不擔負起抑制地球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責任。英國首相布萊爾曾經很實際地強調,即使英國一點溫室氣體都不排放,也僅能削減世界總量的2%,還不足中國在兩年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量。如果沒有世界上人口眾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巨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參與,任何新的體系“都沒有現實的成功可能”。
因此對于我們中國來說,即使還不能做到真正意義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也必須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抑制礦物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長。應該說這一任務對于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來說是十分艱巨的。由于經濟超過10%的快速增長,2006年僅中國的煤炭使用量就增加了10%,總量達到了23億多噸,約占全世界煤炭使用量的40%。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到2009年,中國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抑制住礦物能源消耗的急劇增長,無疑將是對我們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和智慧的考驗。
針對我國目前的能耗高、污染嚴重的現狀,我國的節能環保工作還有巨大的潛力。我國政府近年來在開展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和節能降耗減少污染排放的方面,也已經作出了大量的努力。然而,我認為我們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實際效果還不能令人十分滿意,甚至說還有巨大的差距。要達到最佳的節能和減排效果,今后我們至少還需要注意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盡可能因地制宜的調整能源結構;二是要注意用科學的發展觀保護生態環境;三是要做到分階段、有側重的開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下面我們分別的具體闡述這三個方面。
對策一,因地制宜的調整能源結構
因地制宜的調整能源結構,是指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開展減排工作。我國的能源資源特點就是總量大,但人均資源占有率低。中國煤炭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資源第十一位;天然氣資源第十四位,水能資源第一位,太陽能第二位;此外,核燃料資源、生物能、海洋能、風能、地熱能等也都較豐富。但中國能源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可消耗量少,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第11屆世界能源會議和其他有關資料,中國人均占有煤炭經濟可采儲量為世界平均量的46%;人均占有水能資源量為世界平均量的81%;人均占有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為世界平均量的6.8%;人均占有天然氣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量的1.5%。)
除了數量,中國的能源資源結構也不理想。中國能源資源結構以煤為主,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75.2%,水能居次,占22.4%,油氣為輔,僅占2.4%。其中油、氣資源比重比世界油氣比重(25.3%)要低得多。由此可見,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就是水能資源豐富,不僅總儲量世界第一,而且,人均占有量也與世界平均水平最接近,達到世界人均的81%,遠遠高于煤炭的46%。不僅如此,水能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其最顯著的優點就是它可以重復利用,源源不斷,但是,它也有最致命的缺點就是不能保存,只要你不開發利用,它就要隨著時間流逝。因此,由于水能的這種可再生不可保存的特點,實際上我國的所謂能源資源比例,還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數字,并不代表真正的能源資源量。
如果我國水能資源不能得到開發利用,那么我國資源總量中的水能就等于零,即相當于白白浪費了我國能源資源中的22%。相反如果我國(可開發)水能資源得到充分開發,以100年計算,我國的常規一次能源總量將能夠增加30%以上,相應的我國煤炭資源在總能源中的比重下降為51.4%,水能資源比重將上升到44.6%。如果要以200年計算,水能資源將大大超過其他任何能源資源,成為我國的第一大常規能源。同時我國的一次能源資源總量將可以增加一半還要多。這就是水能這種可再生資源的特點。因此,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幾乎都是優先開發水能資源,目前發達國家的水電普遍開發程度都在70%到80左右,有的已經達到了90%以上。
顯而易見,各國政府都很清楚,優先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就是最大的節能、最有效的減排。不過,因為世界各國的水能資源都是極為有限的,所以當發達國家的水能資源開發殆盡之后,他們開發可再生能源的注意力,只能轉到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這些技術還不太成熟,成本高昂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上。在這方面我們發展中國家,不應該在還有大量的水能正在流逝的同時,不顧國情的盲目跟風,放棄水電開發把主要的精力去效仿發達國家的新能源的實驗性開發。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回避經濟劣勢,盡快開發不能保存的水能資源,這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的發揮最大減排優勢,這才能讓我們發展中國家的有限的財力,發揮出最大的減排效益。
今年1月25日的《科技日報》刊登了倪維斗院士所撰寫的《我國能源現狀與戰略對策》一文。文中描述了我國能源消耗的嚴峻現狀,指出按以往的過量消耗資源、能源和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同時,他的文章也提出了節能為本、煤的現代化利用、煤基醇醚燃料的應用和車用動力、加速發展核能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建議,以解決我國能源利用所面臨的困境。不過,倪院士也直言不諱的斷言,我國煤炭消耗持續增長的趨勢是無法改變的。然而,經過前面對我國能源資源情況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能源狀況并不像倪維斗院士預計的那么悲觀,因為我國還有大量的水能資源可以開發利用。實際上倪院士對我國能源問題的悲觀預測,恰恰是由于他忽視了我國巨大的水能資源的作用。不過這種片面的悲觀預測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如果不盡快大力的開發我國的水能資源,根本就無法改變我國煤炭消耗持續增長的現實。顯然,盡快開發利用我國大量的尚未利用的水能資源,就是調整我國能源結構的重中之重。
對策二,用科學的發展觀保護生態環境
要想因地制宜的調整好能源結構,我們就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從思想上和輿論宣傳上,解決好如何用科學的發展觀保護生態環境的課題。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世界上可能沒有一個人愿意破壞自己的家園。然而,追求文明、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是每個人不容質疑的權利和愿望。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上,我們不僅有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點選擇的沖突,更有保護環境的局部和宏觀的認識沖突,甚至還有生態保護與生態保守之間的觀念沖突。這些沖突本質上是科學的發展觀和愚昧的、或者說嘩眾取寵的極端環保觀念的沖突。
在這方面我國的怒江水電開發是一個極好的案例。3年多以前,我們的怒江水電就因為社會上一些“怒江開發破壞原生態”的欺騙宣傳被擱置。這些謠言被有識之士揭露之后,一些偏激、狹隘的環保人士、組織,又不顧事實的發表了《提請依法公示怒江水電環評報告》公開信。在信中他們繼續用毫無根據的謠傳作為阻礙怒江水電開發的理由。為了澄清這些質疑怒江水電開發的錯誤認識,一大批水電專家學者和怒江當地的干部群眾曾經專門召開會議,并用形成文字的方式對公開信的內容逐一進行了答復。
然而,在這些反對怒江開發的各種論調理屈詞窮之后,至今國內、外都外還有一些偏激的環保人士堅持說什么,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緩沖區)之外的怒江水電開發,會對世界自然遺產造成破壞。他們把水電開發后部分河段的水流減慢,污蔑成為是河流的“腸梗阻”,說成是完全截斷了河水流動的環境破壞。甚至說什么怒江水電開發將會使“三江并流”不復存在。這完全是違背科學態度的誤導宣傳。水電開發只是需要在部分河段壅高水位,調節流量,水壩、水輪機怎么會減少河流的水量,水庫再大,蓄滿水以后,河流還是要恢復它原有的流動特性。從整體上說,水壩不會阻止河流的流動,也不會改變河流總的水量。其實大家只要看一看,現在的三峽大壩建成后是不是已經把長江變成了不流動的死水,是不是把昔日的長江變成了“長湖”,就知道了這種反水壩宣傳的不科學性。
極端環保人士不尊重科學的說法,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力、破壞力,不僅來自一些無知、幼稚、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的所謂環保人士偏執狂熱,而且,一批喜歡嘩眾取寵社會學者的跟風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還有個別科技人員也直接卷入了偽環保觀念的傳播,這就更誤導了公眾的反水壩情緒。例如,就曾經有一位科技工作者,居然在搞不清楚發電量和裝機容量的情況下,就在國內外各種媒體上多次發表各種反對怒江建水壩的謬論。據文章的署名,該同志的身份居然還是中國科學院某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在這種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違背科學態度的欺騙宣傳的誤導之下,怒江當地百姓一直翹首企盼的水電開發至今仍無任何進展。設想如果當時我們怒江開發沒有被擱置,現在恐怕已經有建成發電的電站。而且整個怒江都將會在“十一五”的規劃中發揮出重要的節能、減排作用。對保證完成“十一五”規劃中的節能減排,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應該說明的是,盡管水電開發必須要有幾年的周期,不會當年見效。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怒江開發每推遲一年,怒江水能資源的效益就會被整體推遲一年。我國就相當于白白損失5000萬噸原煤。如果不開發怒江水電,100年之后,我們僅在怒江一地就相當于浪費了50億噸原煤。怒江的開發受阻和所造成的生態損失很有代表性,在中國像怒江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中國的水電資源世界第一(儲量大約占全球總資源的15%),目前按發電量計算我國僅開發利用了20%左右。這個開發比列,僅占世界總資源的3%,也就是說由于我國的水電開發的嚴重滯后,目前在我國境內的世界水電資源的12%都還在白白的流逝著。
過去我們的水電開發受到經濟、社會、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發展較慢,可以說是力不從心,無可奈何。最近幾年我國經濟能力明顯增強之后,盡管我們加快了水電開發的步伐,水電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盡管我們國家也一再強調要大力開發水電,為什么在我國這么多可再生能源等待開發的情況下,至今卻仍然是火電的比例不斷上升,水電的比重持續下降呢?實事求是地說,這美中不足的現狀與我國的社會輿論環境對水電開發的不當制約有直接關系。
前不久,還有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地理雜志,指著我國的西南水電開發的示意地圖,批評說我國的水電開發已經“過多”“過快”“過濫”。我們當然應該承認我國確有一些地方政府掌握的小水電,存在著開發過多、過濫的現象。然而,對由國家統一規劃的大中型水電項目,我們經濟能力提高了之后,加速建設那些幾十年前就規劃好的水電項目,彌補過去的損失,怎么能還說成是水電開發過多、過快、過濫呢?我國西南地區的水電站密集又有什么稀奇?世界上就有這么一個青藏高原,就是這個青藏高原的存在,才讓大自然把最豐富的水能資源賜予了我們。我們國人自己難道非但不領情,反而還要糊涂到了為此去責怪大自然的地步嗎?
總之,從水電開發的環境作用來看,一般來說水電開發的生態環境影響、改變、損失都僅僅是局部的,而水電建設的防洪、水資源調節生態效益一般都是全流域的,其減排環境效益更是全人類乃至全世界的。因此,我們能不能加強宣傳、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能不能站在全人類的高度,用科學的發展觀看待水電站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更具體的來說就是,我們能不能沖破各種輿論阻力,讓我國的金沙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水能資源盡快的被開發利用起來,是直接關系到我國的能源結構的調整能不能成功,溫室氣體排放能不能迅速減少的重要問題。
對策三,分階段、有側重的開發清潔能源
所謂分階段、有側重的開發清潔能源,是要求我們對當前的減排任務和長期目標有一個正確的劃分。我國的水能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擔負起我國能源供應重任,因此,僅僅注重水電開發,不可能滿足我國社會發展的能源增長需求。在現階段,除了保證煤炭能源的主流地位之外,核能的利用也應該擺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核能雖然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它是不排放溫室氣體的清潔能源,而且它的應用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發電效率高,對于大量的替代燃煤發電具有非,F實的效果。這里我們有必要強調的是,核能發電也是經常遭受各種極端環保質疑的重災區。
出于對核電安全性的擔心,世界很多國家都曾經對大力發展核電產生過質疑。然而,與嚴峻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相比,人們對發展核電的懷疑態度已經有所改變。07年1月30日,世界能源理事會發表《核能在歐洲的作用》報告認為,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從環保方面看,核能都具有發展優勢。從經濟上看,現有的核電站通過延長運營壽命、增加容量等可以進一步降低發電成本。在環保方面,如果各國對二氧化碳排放采取懲罰性措施,核能就更具有競爭力。核能發電不產生溫室氣體,有利于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和空氣污染問題。
因此,在現階段國家應該加速水電和核電的開發建設,力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我國電力構成中的水電、核電比重。這才是平抑我國煤炭消耗的急劇增長,最實際、最有效的手段。對于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的推廣應用,我們目前可以有所側重的發展熱能應用和分布式發電能源點的建設。因為,目前這些新能源的并網發電技術還不夠成熟,不僅成本較高,效率很低,而且還有供電隨機性較大的弱點。
若干年(或許15至20年)之后,當我們的水電開發以及核電的建設任務基本完成,或者說在電網中達到了比較高的比重之后。世界上風能、太陽能的并網發電技術恐怕也已經變得非常成熟了。那時候,將是我們大規模的用風能、太陽能進一步取代燃煤并網發電的最好時機。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陽能是資源量最大、分布最普遍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環境無任何污染的一次能源。據全球權威能源機構預測,到本世紀中期太陽能將成為人類能源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到本世紀末太陽能將成為人類能源構成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從長遠看,隨著技術的進步風能、太陽能發電將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國家從政策上應該鼓勵有關新能源發電技術的推廣、應用,但是,必須認識到,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大規模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的經濟能力。我國目前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95%以上都出口到歐洲,這就是因為我們國家和居民,目前也還承受不起太陽能發電的高昂成本。
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的發揮各自的優勢,探索、改進除水電外其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任務,就應該更多交給那些水電資源已經開發殆盡,經濟能力比較強大的西方發達國家去完成。而水能資源豐富而且至今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的發展中國家,應該集中力量加快開發利用水能資源。這才是他們對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的最實際、最有效的貢獻。當然,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由于資源量有限,發展中國家的水電開發可能不會持續太久,最終風能和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將會取代水能成為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但是,要解決當前的世界發展與減少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尖銳矛盾,發展中國家并非沒有優勢可言,優先開發利用自己的水電資源,就是在現階段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最佳選擇。
除此之外,發展核能發電也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目前的核裂變發電,除了安全問題之外也還存在著鈾礦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所以,積極發展核裂變發電也只能是我們國家現階段暫時的能源政策。我們還應該盡快完善快中子熱堆發電和致力于核聚變能源的研究發展,也許只能到了核聚變的技術被人類完全掌握之后,我們人類才能夠完全進入不需開采任何礦物能源的高等文明階段,徹底解決地球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難題。然而,要想在達到那一天之前,我們這個地球還不至于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被過度的溫室氣體排放而毀滅,我們發展中國家從現在起就必須分階段、有側重地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別是要搞好當前的水電開發和核電的建設,制止住煤炭消耗快速增長的危險趨勢。
實現“減排”對我們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必須承認,目前社會各界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環保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水電開發、核電應用,都還有很大的認識差距。很多情況下,反對建水壩、反對建設核電站經常會被看成是一種時髦的環保行動。我們國家的某些政府部門和公眾媒體,也經常會被那些炒作個別枝節、局部的生態環境問題,而在國家發展的大局上,破壞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極端環保宣傳所迷惑。一些嘩眾取寵的破壞了我國水電開發以及核電應用的環保人士,甚至還經常會被吹捧成為所謂的“綠色人物”、“環保標兵”。這些反常的現象不能不讓我們尊重科學的科學工作者感到痛心。
眼看著利國利民的怒江水電開發在當地百姓和政府的強烈要求之下仍然被擱置至今,而同時我國的煤炭產量卻在以每年2億噸的速度大幅度增加。在人們為中國的崛起感到振奮的的同時,有誰能不為這種愚昧的偽環保所造成的后果而擔心呢。不尊重科學發展的代價不僅大幅度的增加了全球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由于煤炭的產能不足導致了我國煤礦生產壓力過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礦難頻發、煤礦工人罹患矽肺等職業病的人數激增,帶來一連串嚴重的環境、社會問題。這個現實,無論是對于我們黨的執政為民政策,還是我們作為對世界負責任的崛起中的大國的形象都應該說是個極其沉痛的教訓。同時,也不能不說是我們科技人員科普宣傳教育工作的嚴重失職。
為了避免怒江這樣的教訓重演,我們真誠的呼吁;在“溫室氣體”帶來這場新的、嚴酷的“能源危機”面前,我們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環境科學工作者能夠跳出各自的專業局限,站在世界的前途、人類命運的高度,積極的向政府和公眾宣傳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我們應該如實地告訴公眾;如何應對溫室氣體帶來的新的“能源危機”,對我們這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的國家來說,無論是在思想教育上還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任重道遠的難題。我們必須提醒大家;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發展、要幸福的愿望和努力無可厚非也不能改變,但是,我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標和愿望,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否則,我們渴望發展和保護家園的最終努力,很可能會是事與愿違的悲劇。我們應該意識到;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如何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新的“能源危機”,正考驗著我們民族的責任心、科學素養和發展的智慧。(水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