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用“地大物博”來描述祖國的廣袤與富饒。從大的方面看,這樣講當然沒有問題,但并不等于說我們國家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的。相反,目前我國乃至全球的資源形勢日益緊張,不容樂觀。
從全球來看,有關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減少;現有石油儲量不足2萬億桶,可供開采時間不超過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將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脅。伴隨人類社會發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正在日益減少。
從我國來看,一方面,由于人口眾多,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2370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人均的1/4;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數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產和消費方式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導致資源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凸顯。過去,我們比較多的是依靠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導致資源消耗過大,浪費的現象也比較嚴重。與此同時,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大吃大喝的消費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鮮見。雖然黨和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奢侈浪費的消費觀還在發展,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如果不把節約資源的政策方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經濟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的制約,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必須堅持資源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苯ㄔO資源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