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2025閉門理事會上,超快/極快補能生態再次成為核心議題之一。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向東在會議發言中指出,盡管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取得全球領先地位,但隨著市場滲透率逼近50%,“補能焦慮”問題逐漸凸顯,“充電像加油一樣快”的超快、極快充技術正成為破局關鍵。
增速放緩與資源投入矛盾突出 行業面臨三大挑戰
黃向東在發言中總結了過去十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也指出當前面臨的三大矛盾:增速放緩與資源投入的矛盾、消費需求與技術價值的矛盾、短期競爭與長期生態的矛盾。
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同比下降6.33%,而自動駕駛、超快充電等技術的研發投入增長年均都在20%以上。與此同時,價格戰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空間不足5%,部分企業甚至通過降低電池安全標準換取市場份額,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
“當價格戰透支未來、消費端不愿為技術買單時,我們該如何破局?”黃向東拋出了這一行業亟需回答的問題。
超快/極快充技術將迎來爆發增長用戶體驗與生態價值突顯
黃向東認為,超充補能和自動駕駛將是未來六年新能源汽車的兩大核心能力。其中,超快/極快充電補能體系(即XFC技術)能夠實現10分鐘內完成80%SOC充電,帶給用戶“像加油一樣的充電體驗”,是徹底消除里程焦慮,重構用戶體驗、突破增長瓶頸的重要推動因素。
推廣XFC的戰略價值至少有三:超快/極快充補能體系將徹底消除里程焦慮,帶動用戶體驗升級,使電動汽車的適用性超越燃油車。另外,超快/極快充的普及需要電網調度、儲能系統、充電網絡、車端電池管理系統等的深度協同,由此推動新型能源互聯網的升級建設,具有顯著的生態價值。最后,超充網絡的普及可減少公共充電樁建設總量,節約大量土地和其它資源,使社會效益倍增。
目前,超快充行業正呈現技術競速態勢:比亞迪發布10C峰值超充技術,小鵬、傳祺等加速超快充車型落地,華為等巨頭入局推動生態升級。主機廠方面,頭部車企已集體押注賽道:比亞迪發布量產超快充技術,小鵬、傳祺等主力車型標配,華為入局加速生態整合。標志性事件如比亞迪技術發布,預示今年將開啟"全民超快充"時代,基礎設施與車型供給的雙重爆發,用戶對超快充技術的價值認知將會被進一步強化。
政策建議:供給側、消費側、生態側三管齊下
然而,超快/極快技術高額的研發投入與市場回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相關調查顯示,僅四成用戶愿意為超充功能付費,智駕功能的付費意愿更是從2022年的42%降至2024年的28%。如何解決這種“外部性經濟價值”問題,黃向東提出了三方面的政策建議:
1. 供給側:以政策杠桿為企業提供支持
(1)出臺專項研發扶持政策:例如對達到我國技術路線圖各階段技術經濟指標要求的頭三名快充型電池生產企業,給予研發成本10%~30%的補貼;將快充型電池納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優先保障關鍵材料配額。
(2)設立超充認證準入機制:出臺超快充官方定義、標準、認證方式和權威認證機構,以遏制某些廠商聲稱的超充電池或車型其實際充電能力、指標參數“濫竽充數”的現象;對80%SOC充電時間在15分鐘以內的超充車型,縮短公告認證流程(審批周期壓縮至45天);設立“超充車型推廣目錄”,對目錄內車型免征消費稅。
2. 消費側:通過差異化補貼引導技術溢價
(1)超充服務費補貼:對使用480kW以上超充樁的用戶,給予0.2元/kwh的充電補貼;推行“超充里程積分”制度,用戶積累的積分可抵扣高速通行費。
(2)金融工具創新:將超充站投資納入(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底層資產,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3. 生態側:強制布局超充設施
為提高超充樁占比,要求超充樁按車/槍比=130布局,并強制統一執行“國標2015+”的相關通信協議,消除“孤島”;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強制按≥30%比例建設超充樁,并納入服務區評級考核。
黃向東在發言中強調,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規模擴張期邁向高質量發展期,超快充電與自動駕駛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其價值不僅在于技術突破,更在于對能源、交通和城市治理的全局性重塑。
“構建‘用戶愿買單、企業敢投入、社會廣受益’的良性生態,是中國汽車產業下一黃金十年的基石!秉S向東呼吁行業與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推動超快/極快充電技術的普及,為全球脫碳目標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