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園區、零碳工廠正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帶來新機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能源結構加速調整轉型,傳統模式難以滿足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與工業低碳發展的需求,綠電直供成為解決途徑之一。零碳產業、零碳工廠可將能源生產與使用有機結合,促進綠電本地消納和新工業體系的培育。
■綠電需求顯現
山西焦煤集團原董事長趙建澤表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充分體現了零碳園區建設在國家“雙碳”目標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煤炭工業是我國碳排放的重點領域。有統計顯示,煤炭采選業每年碳排放量約占工業領域碳排放總量的15%。將零碳園區范疇擴大到煤炭領域,對煤炭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天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濟萍指出,積極推動分布式光伏的建設和應用,特別是在工業園區、商業樓宇、居民小區等場所,通過建設屋頂光伏、光伏幕墻等分布式光伏系統,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直接供給當地用戶或并入電網!斑@樣不僅可以減少對傳統電網的依賴,還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指出,零碳園區與光伏發電緊密聯系。利用園區內廠房屋頂或附近可利用空地,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可以促進綠電應用,減少碳排放。“光伏是建設零碳園區非常重要的支撐性元素。”
“雙碳”目標下,園區和工廠作為電力需求側,有非常強烈的綠色用電需求。《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園區和工廠有出口業務,需要建構一個可追溯的綠色低碳體系,讓其產品在相關指標上達到更高水平等級。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基于光儲一體化的智慧能源解決園區和工廠的綠色用能問題。未來,在零碳園區、零碳工廠構建過程中,應用場景將進一步拓寬。
■利用資源優勢
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用能需求均不相同,打造零碳園區和零碳工廠也要因地制宜。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認為,利用獨特地理資源優勢建設零碳園區和零碳工廠是明智之舉。安徽黃山等地的機械制造企業和服裝紡織企業通過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實現了綠色發電和綠色用電,有效緩解了用電壓力,減少了碳排放。
趙建澤指出,在技術可行情況下,零碳礦山要走差異化的建設模式。比如,晉陜蒙地區可重點推進“智能開采+煤電聯營+綠電替代”;東部關閉礦區可發展“光伏+生態農業+旅游”復合業態;西南地質脆弱區可推廣“井下抽水蓄能+地表碳匯林”協同技術等。
此外,AI也成為建設零碳園區和工廠的重要工具。
姜耀東表示,AI可以實現智能控制和節能優化,促進能源消費的綠色化和智能化。例如,某大型工業園區利用AI技術構建了能源消費數據分析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和分析能源消費數據,制定有效的節能措施和能源管理策略,降低了能源消費成本和碳排放量。
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該公司大力推進數字工廠建設,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優化生產流程,構建產業大腦平臺,整合供應鏈、生產、銷售數據,實現智能排產與精準市場響應,同時結合地方產業優勢,推廣清潔能源和低碳工藝,共同打造綠色智能生產制造產業園的同時,也實現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區域化新能源產業集群建設。
■打造實踐范例
不少企業開始先行探路。
今年1月,遠景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作為唯一中國案例入選世界經濟論壇(WEF)在冬季達沃斯期間發布產業集群轉型報告《釋放產業集群全部潛力:清潔能源基礎設施解決方案》。該報告認為,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采用最新的風能、太陽能和氫能技術,提供一整套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園區內建設一個由物聯網(IoT)驅動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系統,能夠根據太陽能、風能發電、儲能充放電以及電網電力使用情況,動態管理整體電力需求。產業園以電池產業為核心,吸引了上下游企業在園區內設立基地,共同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東方日升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公司參與的湖北孝昌海越電氣智能工廠項目,屋面、車棚等都安裝了光伏組件。整個工廠屋面3萬多平方米,裝機容量高達5000千瓦,每年可以發電500多萬度。車棚頂部的光伏組件還可以為充電樁供電,形成綠色、循環的能源體系。
同時,近年來,在國家零碳園區政策帶動下,煤炭產業也積極探索零碳礦山建設,擬通過清潔能源替代、設備節能降碳、瓦斯利用減碳、生態增匯固碳以及采空區碳封存等手段,實現煤礦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趙建澤表示,支持鼓勵山西、陜西、內蒙古等煤炭核心產區先行開展國家級零碳礦山示范創建工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為實現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踐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