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發展成效顯著 綠色產業蓬勃發展 鹽城:“碳”見綠色未來
黃海之濱,一座座風機馭風轉動,一塊塊光伏板在陽光下閃耀,一度度綠電點亮萬家燈火……鹽阜大地到處是“綠”動發展、風光無限的美好景象。
綠色轉型,“碳”路未來!笆奈濉币詠,鹽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四個三”工作布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有序推進新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推進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厚植綠色生態底色,探索出一條逐綠前行、因綠而興、綠滿金生的生態發展新道路。
乘風追光 鍛造綠色轉型新優勢
產業向綠,發展向新。在鹽城,綠色發展蹄疾步穩。
從沿海灘涂追光,追出一個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到陸上風電一步步闊步“深藍”,造出一條覆蓋“研發設計—裝備制造—資源開發—運維服務”的完備風電產業鏈,鹽城深耕綠色新能源產業,收獲累累碩果。
鹽城天合國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內,全自動化生產線滿負荷運轉,金剛線切割機精準作業,超高功率組件規;a。該公司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組件和光伏電站設備的制造和銷售,是國內領先的光伏設備及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
除了天合國能,鹽城還集聚阿特斯、協鑫、潤陽等光伏行業龍頭企業,實現光伏電池片年產能84.5GW、光伏組件年產能120.4GW,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年產值超千億元。此外,利用豐富的太陽能年輻射資源,鹽城還進一步形成獨具沿海特色的以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產業園區分布式光伏為主的光伏開發新格局。
近年來,鹽城全力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不斷強鏈補鏈延鏈,實現了產業規模和開發規模“兩個翻番”和“兩個破千”的歷史性跨越。2024年,鹽城牽頭申報的鹽常宿淮綠色光伏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功入圍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填補該市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空白。
在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3排白色風機巍然矗立,迎風轉動。長90米的風機葉片每轉動一圈,就可以發10度電。作為全國首個由地級市國企開發建設的海上風電場,今年1月,該項目設備可利用率實現99.68%,發電量達到5475萬千瓦時。
海上的風,究竟有多大?
在鹽城所轄海域,海平面上方100米高度處,年平均風速達每秒7.6米,風機年等效滿負荷利用時間超3000小時。這里是全球最具開發價值的海上風場之一,也是江蘇打造“海上三峽”的主戰場。
風從海上來,海風吹來新產業。近年來,鹽城全力拓展藍海風電開發,風電裝備規上企業數量達到41家,已建成國家海上風電產業集聚區,現有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光電產業園、大豐風電產業園、射陽新能源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園、阜寧風電裝備產業園、東臺風電產業園5家新能源裝備園區,已基本形成功能齊全、凝聚特色、優勢互補的集聚集群發展格局。
綠色科技創新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密鑰,解鎖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在江蘇遠航錦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中可以看到,AGV小車、智能化生產線、機器人手臂等高科技設備運轉自如,一批批應用行業前沿技術的磷酸鐵鋰新型儲能電芯產品源源不斷地走下生產線。遠航錦鋰是省級重大項目,為華東地區儲能電芯單體產能規模最大的新型儲能電池項目,更是鹽城重點打造的基地型、龍頭型、旗艦型項目,不斷驅動綠色產業轉型升級,激活新質生產力“動力源”。
“碳”路未來 激發低碳經濟新引擎
為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先試,鹽城從未停下腳步。
去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沿海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示范區、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工作推進現場會在鹽城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發布《2024年國家碳達峰試點(鹽城)建設經驗》。穩步進行綠色低碳發展實踐,鹽城正一步一個腳印,把“大寫意”變成“工筆畫”。
2018年,抓住風電產業的發展風口,射陽港經濟開發區成立,相繼引入遠景能源、中車時代、亨通海纜等行業領軍企業33家。
2022年,園區的風電裝備產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園區根據企業綠電需求,立足能源結構合理、產業發展低碳、生態基底厚實、電網架構清晰的基底,起步打造零碳產業園。
任誰也想不到,這樣一個“踩準”賽道,緊跟低碳發展步伐的“園區”地處曾經魚塘蝦塘遍地、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射陽港。
“歷史”經驗表明,思維方式的轉換就是破題之鑰。射陽港零碳產業園的建設計劃得到省、市政府支持,園區錨定“新能源產業+新型電力系統+零碳場景應用”發展模式,中車、遠景、亨通等新能源龍頭企業在園區聚鏈成群,綠電物理可溯源的供電格局在園區構建,“零碳巴士”在園區運行……綠意鋪陳在園區的每個角落,這里不僅是新能源技術的試驗場,更是未來綠色工業和生態文明的縮影。
先行先試、敢為善為。鹽城作為中國首批、江蘇唯一的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聚焦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的“五化”建設路徑,在射陽、大豐、濱海3縣開展試點,打造零碳產業園,推進綠電就近就地消納,競逐零碳新藍海。
綠電物理可溯源,讓大豐港零碳產業園脫穎而出。大豐港零碳產業園以“綠電+氫能”為特色,圍繞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培植發展綠氫及海洋(合成)生物等產業,推進鋼鐵、造紙、化工轉型升級發展。同時,園區還通過提供標準化、國際化碳排放盤查服務,著力招引有需求的外資外貿企業。
挖掘“綠電+冷能”的資源稟賦,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建設國內首座LNG冷能交換中心,打造一流LNG冷能零碳利用創新研發基地和國家級LNG冷能應用示范園區;積極培育液空儲能、冷能空分、冷能發電、凍干食品、冰雪休閑等產業,推進“東數海算”“東數綠算”海洋算力中心建設。
零碳產業園區的試點建設,是鹽城探索綠色低碳智慧理念,進行模式創新與技術驗證,打造綠色產業、綠色技術等高端要素集聚高地,賦能低碳經濟走向更廣闊未來的積極實踐。
點綠成金 繪就人與自然共生新圖景
謀生態就是謀發展。作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雙國際名片的生態之城,鹽城以黃海濕地為基底,探索生態修復與價值轉化的創新路徑。
“我的家是他筑起的一塊小地方,到處都是飛鳥,全部是綠的……”2025年春晚的合唱歌曲《我的家》中,來自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陳皓玉和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二期)的生態文明建設者們共同唱響“黃海濕地”篇章,展示太平洋西海岸這片神秘濕地的魅力。
清新優美的旋律中,鹽城黃海濕地的壯美顯現,令人驚艷。鹽城黃海濕地“登上”央視總臺春晚,是鹽城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詮釋。
近年來,鹽城通過退漁還濕、濱海灘涂修復等工程,建成全國首條濱海濕地生態防護廊道;黃海濕地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典范;互花米草治理面積占全國五分之一;候鳥種類新增4種,恢復候鳥棲息地30萬畝,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綠水青山詮釋生態之變,探索實踐折射發展之變。全面踐行多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鹽城從未停下:
鹽城黃海濕地生態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濕地修復+藍色碳匯”項目試點,推出全國首單“濕地碳匯貸”,授信2億元專項用于藍碳資源開發,并依托“生態銀行”試點推動碳匯交易,先后推出全省首單“海洋藍色碳匯貸”“林果樹碳匯貸”等碳金融創新產品,年交易額超5億元,帶動超30億元社會資本投入生態治理。
擦亮“世界自然遺產”和“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鹽城全力打造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條子泥觀鳥、黃海森林公園“森”呼吸等黃海濕地特色旅游吸引眾多游客。
通過“生態修復—碳匯增容—金融賦能—產業反哺”的閉環機制,鹽城將“鹽田稻米”“濕地碳匯”等生態品牌與麋鹿、丹頂鶴IP串聯,取得綜合多元效應。
浩瀚黃海,長風萬里,不僅賦予這座城市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更使其孕育了“向海圖強,向新發力”的堅定決心。鹽城強化生態保護,厚植綠色家底,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鹽城的實踐證明,綠色低碳不是發展的“約束”,而是轉型的“引擎”。產業轉型、零碳試點、生態優化……這座“國際濕地城市”正以“綠”為筆,加快建設國際綠色能源之城,全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大步邁向綠色未來。(徐敏 顧亞娟 梅劍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