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徐德波 通訊員 蘇黎明 報道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苯衲耆珖鴥蓵陂g,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明石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李湘平提交建議,呼吁加快推動化工產業園區向高端化、數智化、無廢化、零碳化發展。
“當前,國內化工園區在環境治理、智能化升級和低碳轉型方面雖取得一定進展,但與‘無廢、智能、零碳’目標仍存在顯著差距!崩钕嫫奖硎,我國化工產業產能規模持續擴張,但高端化發展與環境治理短板突出。市場上中低端產品同質化嚴重,高端化學品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消費升級和技術迭代的需求。同時,環境治理問題顯著,固廢資源化利用率不足40%,危廢處置技術落后,填埋占比高,二次污染風險大;部分園區污水處理設施老舊,VOCs監測覆蓋率低于50%,難以實現“近零排放”;園區內企業間物質流、能量流協同不足,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低,循環體系尚未形成。
李湘平說,在煉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部分大型石化企業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生產智能化、透明化,但中小園區(企業)智能化水平參差不齊,普遍面臨數據孤島、技術應用不足和監管滯后等問題:約60%的園區缺乏統一數據平臺,生產、能耗、環保數據分散;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多處于試點階段,關鍵工藝自動化率低于30%;風險預警系統覆蓋率低,環境應急機制不完善,難以實現全流程動態監管,亟需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安全發展。
耕耘石油煉化領域30余年,李湘平深知化工園區無廢、零碳化轉型面臨多重挑戰!澳壳埃@區能源結構依賴化石燃料,煤炭占比超50%,綠電替代率不足10%,碳捕捉與封存(CCUS)技術應用規模有限;碳排放核算體系不完善,多數園區缺乏精準監測網絡,碳足跡追溯能力弱;低碳技術產業化緩慢,氫能利用、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商業化應用面臨成本和技術瓶頸,亟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李湘平說。
對此,李湘平建議從四個方面著手,加快推動化工產業園區向高端化、數智化、無廢化、零碳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構建“三位一體”頂層設計框架,將無廢、智能、零碳目標納入園區總體規劃,明確分階段實施路徑,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優先在國家級園區試點“三廢”協同處理、智慧能源管理、碳資產交易等創新模式。出臺《綠色化工園區評價標準》,量化無廢化率、數字化覆蓋率、碳減排強度等核心指標,建立動態考核機制,對未達標園區實施整改或淘汰,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
二是強化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設立“綠色化工技術攻關專項”,重點支持危廢資源化、智能控制系統、綠氫制備等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共建零碳實驗室和智能中試基地。引導園區內企業構建“原料—產品—副產品—再生資源”循環鏈,推廣余熱余壓梯級利用、廢水近零排放等模式,對跨企業資源協同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或專項補貼,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發展。
三是加速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通過整合生產、環保、能源數據,建立園區級“數字大腦”,實現全要素實時監控與智能優化,推廣5G+工業互聯網應用,提升設備互聯互通與遠程運維能力。支持園區建設分布式光伏、風電項目,配套儲能設施,力爭綠電占比提升至30%以上,并探索“碳匯+CCUS”組合方案,優先在煉化、煤化工等高碳環節試點應用,推動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
四是優化政策支持與市場化機制,設立“綠色化工轉型基金”,對智能化改造、碳減排項目提供低息貸款或貼息支持,對實現“零碳認證”的園區給予土地指標、排污權交易等政策傾斜。建立碳配額交易與綠證聯動機制,鼓勵園區參與全國碳市場,推廣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綠色升級。加大對產業轉型、數字賦能、綠色改造項目的支持力度,對省級智能化改造標桿給予財政獎補,并通過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集中度和資源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