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記者注意到,這是我國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建立零碳園區。
當前,在我國建立零碳園區會遇到哪些阻礙?又該如何突破?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陳呂軍團隊,研究了1600多家省級以上工業園區,他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建議選擇可再生能源稟賦好、產業匹配度高的代表性工業園區開展先行先試,促進園區零碳技術開發與場景應用,建立一批零碳示范園區。
先行先試:零碳園區的成功實踐
在國家“雙碳”政策推動下,“十四五”時期,各地陸續探索建立低碳園區。
陳呂軍告訴記者,我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有2543家,超過80%的工業企業已集中在園區,園區工業總產值平均占到全國的50%,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的31%。在他看來,園區活力強、效率高、機制靈,是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陣地、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平臺、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抓手,是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場所。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江蘇、廣東、四川等20余省份已發布專項政策,通過財政補貼、土地優惠、碳配額激勵等措施推動園區低碳轉型。
從落地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到發布全國首個零碳產業園的地方標準,從以資源驅動到以創新驅動,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正在為全球零碳新工業基地“打樣”。
2021年,自然資源豐富的鄂爾多斯市開始搶占零碳賽道先機,成立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在2024年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大會上,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宣布正式進入2.0時代,2025年將最終形成全綠色電源供給、智能物聯能碳管理平臺、國際零碳產業園標準、“風光氫儲車”零碳產業鏈集群等八大創新示范,有望實現上千億元的綠色工業產值,創造數萬個綠色技術崗位,并且每年減少超過一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陳呂軍表示,探索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意義重大。園區作為低碳生力軍,既是生產者,也是應用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與“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可以在園區層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此外,建立零碳園區可以突破“能源轉型”的困境,同時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落到實處。
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后,記者注意到,各部門也開始積極部署零碳園區建立工作。
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求建設一批零碳工廠和零碳工業園區,促進工業資源規;⒏咧祷,將零碳園區納入工業綠色發展的重點工作。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政策,將鼓勵以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為載體規;瘜嵤┰O備更新,重點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設備的應用,為零碳園區的設施升級提供了具體支持和資金保障。
在2025年各地兩會中,不少省份將建設零碳園區納入發展規劃。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廣東省、福建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山西省提出“探索創建零碳產業示范區”,貴州省提出“探索建設低碳零碳工業園區”,內蒙古自治區提出“推動2.0版零碳園區建設”。還有一些地方提出更具體的目標,重慶市要“開展近零碳園區建設17個”,海南省提出“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減碳96.2%”。
困境剖析:零碳園區的綠電阻礙
我國的零碳園區建立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零碳園區試點探索過程中,隨著工作的持續推進,一系列現實問題也需要解決。
此前,綠色園區、生態工業園區、低碳工業園區、近零碳園區、零碳智慧園區等新概念和模式層出不窮。如何更好地理解零碳園區?
陳呂軍認為,零碳園區是在碳達峰碳中和新形勢下,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為突出導向,以產業低碳化、低碳產業化為發展方向,以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為核心,以技術研發應用為支撐,通過調結構、推技術、強管理等各種手段的有效組合,最終實現園區碳排放逐漸趨近于零的工業園區。
當前,園區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報告、核查四大體系尚不健全。大多數園區對如何建設零碳園區,怎樣推動傳統園區向零碳轉型升級等還沒有形成系統、清晰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明確詳細的細則和配套政策。
建立零碳園區,重要的是如何破“能源轉型”的局。
在解讀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優先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最大程度使用清潔能源,在園區生產、運營、管理中實現碳排放最小化。
“能源與零碳怎么融合?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對零碳園區有什么作用?應對貿易關稅壁壘,我國新能源產能、產品的出路在哪里?這些都需要零碳園區走出新路,給出經驗!标悈诬娬J為,園區是能源消耗的大戶,“雙碳”目標實現關鍵在于能源轉型,從這個角度說,零碳園區應該盡量建在可再生能源稟賦好、產業基礎扎實的地區。
如今,隨著我國電源結構中新能源占比持續加大,新型電力系統的升級與建設迫在眉睫。
對此,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要統籌新能源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多措并舉提高電網接納能力,支持發展“綠電直供”模式,加快微電網、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
陳呂軍認為,隨著各種電源之間矛盾多發、源網矛盾多發,分布式發電消納難,未來一個階段,在建立零碳園區過程中,“隔墻售電”作為一種嘗試,不得不為。
所謂“隔墻售電”,源于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鼓勵分布式發電參與市場化交易,將電賣給配電網內就近的電力用戶。不過在各省試點過程中,由于隔墻售電如何實現,模式為何都沒有得到明確,導致這一政策一直未被有效推動。
2024年1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支持電力領域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建立通過新能源直連增加企業綠電供給的機制”,這也是“綠電直供”模式。
盡管明確了“綠電直供”模式,分布式發電就可以向工業企業、工業園區“隔墻售電”了。不過在陳呂軍看來,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十分重要。除了有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益,還有電網企業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成本利益,如何實現用電價格兜底,這些都需要得到國家電網的支持,并在建立零碳園區的過程中去探索解決。
“傳統上,大家認為能源的經濟性、安全性和環保性存在沖突,難以同時兼顧,而建立零碳園區,可通過目標導向、先進的儲能技術、虛擬電廠、微電網、規模化應用、激勵機制等綜合施策,極大可能取得突破!标悈诬娬f。
破局之道:零碳園區建設的可行路徑
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零碳園區從建立路徑上,需要從資金、技術、人才、產業協同和政策標準等多方面發力,構建全方位推進體系。
陳呂軍表示,探索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必須抓住關鍵堵點,F有的產業政策和運營政策也對零碳園區的建立形成了挑戰,需要積極配套發展高能耗、高效率(高技術)、低排放的產業。他認為,在著力夯實基礎工作的同時,應該分產業、分地域、分規模等選擇代表性園區開展先行先試,鼓勵東西部園區合作,以技術創新和場景應用雙輪驅動,促進園區零碳技術開發與場景應用。
“打造零碳園區要科學施策,避免工業載體‘一刀切’,不同園區應根據自身產業結構、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等特點制定個性化零碳發展路徑!标悈诬姼嬖V記者。
對此,陳呂軍建議,一是加強工業園區物質流、能量流精細化數字化管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技術,提升物質流、能量流相關數據的監測、采集、存儲、核算和校驗可靠性與即時性,園區碳核算因子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數據互;パa,強化監測、計量和統計技術在產園區碳核算工作中的應用。
二是建立統一規范的工業園區碳核算方法體系,即“一芯四核”互饋式碳核算方法體系!耙恍尽本褪窃诼鋵崱半p碳”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八暮恕本褪敲鞔_核算結果應用目標,劃定核算工作范圍邊界;基于園區物質能量流動,建立溫室氣體核算清單;計算原理規范化、基礎數據本地化、權責劃分清晰化,精準測算工業園區各部門、各企業碳排放;闡明核算工作關鍵過程,深挖核算結果應用潛力。
三是加快制定零碳園區統計、核算、報告、核查標準體系。當前,應加快制定并出臺零碳產業園區建立的國家標準。在此基礎上,要制定技術標準,推進已發布的園區降碳相關的標準等實踐應用,形成支撐零碳園區建設的標準體系。
四是加強能力建設,培育建設人才。建設“雙碳”教學資源共享課程,運用AI助手,設計模塊化碳核算系列課程,面向企業、園區開展專業化培訓;鼓勵高校/職校開設碳核算相關課程,編制實用教材和手冊,組織開展多樣化人才培訓交流將碳培訓納入園區、企業管理者和技術骨干的職業培訓體系。
五是典型園區先行先試,“一園一策”制定零碳技術路徑。基于園區的主導產業、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等,依據資源能源稟賦區分為高碳與低碳、資源型與科創型等類別,提高針對性。在選好園區、界定好邊界范圍基礎上,刻畫園區碳流圖,分析園區整體與企業的碳排放脫鉤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量化關鍵行動的技術經濟與環境綜合效益,形成降碳成本效益路線圖。
六是加強國際合作,建設一批零碳貿易產業園區。為推進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合作,共同推動適用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標準研究,建設一批零碳貿易產業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