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佳佳 李未來 北京報道
2024年12月17日,由《華夏時報》社主辦,中國城商聯攜手共辦的“2024華夏城市產業鏈發展大會”在北京五洲皇冠國際酒店成功舉行。本次大會以“重塑價值·未來可期”為主題,百余位一線財經專家學者、品牌企業大咖匯聚一堂,開啟了一場深度的思想盛宴與觀點交流。
會上,歐美同學會北歐零碳委員會主任,生態環境部國合會首席顧問專家組專家李勇發表了《發達國家碳中和轉型最新趨勢和我國碳達峰進展》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在當前全球氣候治理不斷加速情況下,我國急需集中一批通曉國際規則、熟悉氣候變化的專業人士,全面加強國際氣候法律、經貿新規則和新制度研究,從而更好地維護我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
李勇認為,工業部門零碳化正成為國際競爭的熱點和焦點。要抓緊做好零碳園區創建工作,集中社會資源打造世界級的零碳工業集群。這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做好零碳工業集群的總體規劃,探索并實施創新性和引領性政策。要充分做好人工智能的文章,結合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做好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一些風光資源較好的地區,要爭取成為零碳工業先行示范區。
2023年,COP28大會完成了《巴黎協定》后首次全球盤點,并首次通過全球適應目標框架、公正轉型路徑工作方案等發展中國家關切的重要決定。大會達成共識,明確到2030年前要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能源效率提高兩倍。這一目標意味著,在2030年之前,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將由2023年的2530吉瓦增至11000吉瓦。
今年,全球碳市場又取得了很大進展,COP29大會上達成了2025年后氣候資金目標及相關安排,設立了到2035年發達國家每年至少3000億美元的資金目標及每年至少1.3萬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目標,為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行動、明年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奠定了基礎。
據記者了解,在推動零碳轉型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法案和計劃。2022年8月16日,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計劃投資3690億美元用于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領域。2024年5月27日,歐盟通過《凈零工業法案》并于6月28日正式生效。英國也于2024年1月22日宣布通過“地方工業脫碳計劃”(LIDP)競賽,投入超1.9億英鎊支持12個工業凈零排放轉型項目。
碳排放分布方面,李勇指出,城市地區雖然只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2%,但是碳排放占到75%左右。城市是實現碳中和的主陣地。從行業角度來講,電力與熱力部門的碳排放量位居全球之首,而制造業和建筑部門則位列第三。就全球發達國家而言,其重點正在聚焦工業零碳化轉型和電力部門零碳化轉型。一旦成功,它們將繼續在國際上保持國際比較優勢地位。
對于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和實踐發展情況,李勇分析表示,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們國家能源轉型非?,可再生能源電力達到2.7萬億千瓦時,而歐洲所有國家的電力消費加起來還不足2.7萬億。
另據李勇介紹,工業園區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場地。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反映了中央準確把握了國際氣候治理大勢,做出加速工業低碳轉型的重大決策。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8月,我國零碳/近零碳工業園區總數量200個左右,占全國工業園區的十分之一不到。大部分地區出臺了相關政策,特別是東部地區出臺了明確的補貼性政策。不少地區將零碳工業園區建設當作新一輪招商引資利器。
在李勇看來,如今,全球碳中和發展呈現出四大新動向,一是全球氣候治理加速背景下,工業部門零碳化成為國際競爭的熱點和焦點。工業部門始終是一國先進生產力代表。圍繞工業零碳化,需要開展一系列根本性的技術、工藝、管理等革新,不僅催生一系列的創新,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也將深刻重塑國際競爭格局。
二是圍繞零碳工業系統和零碳化電力系統的底層技術、行業標準正成為奪取國際競爭制高點的關鍵。底層技術,是新產業發展的根本;行業標準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也事關全球科技格局。李勇指出,我國電力部門已經走在世界最前沿,特高壓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外,我國很多圍繞可再生能源和傳統化石能源融合方面的創新,也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三是全球氣候治理的新型制度體系正在不斷發展和豐富中。圍繞工業部門零碳化和電力系統零碳化而制定全球工業產品碳足跡標準、國際經貿新準則以及相關的統計、核算、交易體系等,共同構成全球氣候治理新制度重要制度。
四是世界綠色發展潮流大勢已起且勢不可擋。零碳工業園區或者零碳工業集群,是綠色工業革命集大成者,將成為一國/一地區新質生產力風向標,引領世界綠色低碳發展潮流。
展望全球碳中和的未來,李勇提出了幾項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全球氣候治理下的國際經貿新規則和新制度研究。研究提出最大維護我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新型國際經貿規則和相關制度,并適時主動拋出國際議題。另一方面,要抓緊做好零碳園區方面工作,創造世界級的零碳工業集群,統籌做好零碳工業集群的總體規劃,協調起來,要有統一的政策,做好資源配置。他指出,應高度重視極端氣候沖擊,全面做好零碳工業園區的韌性建設。以綠色低碳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形成自上而下的零碳工業園區政策支持、管理友好、協作有力的體制機制。
此外,李勇進一步表示,要高度重視零碳工業園區/集群建設過程中的技術和標準及相關國際經貿規則探索。讓技術紅利、標準紅利、專利紅利、制度紅利等知識性資產成為企業財富和國家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